晚上睡觉多梦(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

晚上睡觉多梦(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

尹咏德 2025-10-12 新鲜城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56岁的李阿姨最近总是愁眉不展,见到老邻居就抱怨:"一晚上梦个不停,早上起来比干了一天活还累。"她说自己这两个月来,几乎每晚都在做梦,梦里不是赶车就是找东西,有时还会梦见已经去世多年的老人。醒来后不仅没精神,还常常头昏脑涨。老伴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却觉得做梦是正常现象,不值当跑医院。直到有次午睡时,她梦见自己从楼梯上摔下来,猛地惊醒后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类似困扰——明明睡了一整夜,却感觉一直在做梦,醒来后反而更疲惫。这种频繁做梦的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多梦症",它不仅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下去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一系列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背后隐藏着哪些健康信号?

频繁做梦,真的是睡眠出了问题吗?

其实,做梦本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现代睡眠医学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每晚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20分钟。在这些周期中,有一个阶段叫"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期),这个时期大脑活动活跃,正是做梦的主要时段。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数据,正常情况下,我们每晚在REM期停留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也就是说,一个睡8小时的人,大约有1.5-2小时在做梦。但大部分梦境我们醒来后都不记得,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梦才会被清晰记住。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梦"本身,而在于为什么突然频繁记住梦境,并且感到疲惫不堪。这往往提示睡眠结构出现了紊乱——深度睡眠减少,浅睡眠和REM期增多,导致大脑无法得到充分休息。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3800名存在睡眠困扰的中老年人中,约62%的人表示自己"整夜都在做梦",而这些人的深度睡眠时间普遍不足正常标准的50%。深度睡眠的缺失,正是导致第二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频繁做梦背后,可能隐藏着这3个因素

精神压力与情绪波动

当我们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脑皮层会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即使入睡后也难以真正放松。这种状态下,睡眠变浅,梦境活动增多,且梦的内容往往与白天的压力事件相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团队曾跟踪观察500名中老年受试者,发现那些长期处于家庭矛盾、经济压力或退休适应困难中的人,出现多梦症状的概率比情绪稳定者高出3.2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人群的梦境内容多为负面场景——争吵、逃避、迷路等,醒来后往往伴有心悸、出汗等身体反应。

心理学家指出,频繁的噩梦或焦虑性梦境,可能是轻度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早期信号。如果连续两周以上每晚都被噩梦困扰,并且白天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评估。

身体疾病的预警信号

很多人不知道,一些慢性疾病也会通过"频繁做梦"这个症状表现出来。最常见的就是心脑血管问题和呼吸系统疾病。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夜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和梦境增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确诊为早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约45%的人在就诊前三个月内出现过"多梦且易醒"的症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憋气)更是多梦的"隐形推手"。当呼吸道在睡眠中反复堵塞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大脑会频繁发出"唤醒"指令,虽然人没有完全醒来,但睡眠结构已被打乱。这类患者常常梦见溺水、窒息等与缺氧相关的场景。

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多梦、易醒、早醒等表现。

不良生活习惯的累积效应

现代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习惯,正在悄悄"偷走"我们的深度睡眠。

首先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手机、平板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激素负责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实验表明,睡前1小时使用电子设备的人,入睡时间平均延长23分钟,深度睡眠时间减少18%,REM期异常增多,导致梦境频繁且杂乱。

其次是晚餐过饱或睡前饮食。胃肠在夜间消化食物时,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让大脑无法进入深度休息状态。特别是那些晚上8点后还吃夜宵、睡前喝茶或咖啡的人,多梦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再者是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周末补觉、白天睡太多,都会打乱生物钟,让身体分不清"该睡觉"还是"该清醒"。这种昼夜节律紊乱,会直接导致睡眠结构异常,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问题。

长期频繁做梦,身体可能承受这些负担

别小看了频繁做梦带来的影响,它可不仅仅是"睡不好"那么简单。

从生理层面看,睡眠质量下降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研究发现,连续两周睡眠结构紊乱的人,体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下降约30%,这意味着身体抵抗病毒和肿瘤细胞的能力减弱。

从代谢角度讲,深度睡眠不足会影响血糖调节。《美国内分泌学会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7%。

从心脑血管方面来说,长期多梦且睡眠质量差的人,血压昼夜节律失常,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这种"非杓型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心理健康同样受到波及。持续的睡眠障碍会导致大脑前额叶功能减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严重时可能诱发焦虑症或抑郁症。有调查表明,长期失眠和多梦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倍以上。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改善睡眠质量,这几招值得尝试

既然找到了问题根源,接下来就是如何改善。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经过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

调整睡眠环境与作息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60%,光线尽量暗一些。如果怕黑可以留一盏小夜灯,但不要对着眼睛。

固定作息时间同样重要。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即使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早上也要按时起床,不要赖床补觉,这样才能重建规律的生物钟。

晚上9点后,把室内灯光调暗,向大脑释放"该准备睡觉了"的信号。睡前1-2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看看纸质书、听听舒缓音乐。

调整饮食与运动习惯

晚餐建议在睡前3-4小时完成,七分饱即可,避免辛辣、油腻、难消化的食物。如果睡前确实饿了,可以喝杯温牛奶或吃几粒核桃,这些食物富含色氨酸,有助于褪黑素合成。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白天适度运动能显著改善夜间睡眠质量。建议每天进行30-4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应在睡前4小时之前完成。运动过晚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反而影响入睡。

学会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

睡前半小时,可以尝试腹式呼吸或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具体做法是: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缓慢深呼吸,吸气时让腹部鼓起,呼气时让腹部凹陷,重复10-15次。然后从脚趾开始,依次收紧并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这能有效降低身体紧张度。

如果白天压力大,不妨试试"思绪清空法":睡前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担心的问题写在纸上,告诉自己"这些事明天再处理",让大脑暂时放下负担。

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朋友,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改善睡眠障碍效果显著,多数患者经过6-8周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健康的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段。如果你也正经历频繁做梦、睡眠质量差的困扰,不妨从今天开始,按照上面的方法调整生活习惯。但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仍无明显改善,或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睡眠医学中心就诊,进行睡眠监测等专业检查,找出根本原因,对症治疗,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安稳的好觉。

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需重视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

参考资料: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美国内分泌学会杂志》Sleep depriva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老年人情绪障碍与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功能不全患者睡眠障碍特征分析》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电子设备使用与睡眠质量关系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多梦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睡眠医学评论》(Sleep Medicine Reviews)REM sleep and dream mechanisms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睡眠健康专题《神经科学进展》睡眠结构紊乱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综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晚上睡觉多梦(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