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容易,每个人的路上都少不了磕碰。有人一遇到磕碰就选择停下,有人却选择咬牙硬挺。9月17日的羽毛球赛场,陈雨菲就是那个咬牙的人。仅仅休养两周,明明医生建议至少三周,她偏要提前上场,结果打成了2-0。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胜利,更像是一次和自己和命运的较量。右脚踝韧带撕裂,还有骨髓积水,这些不是说说而已,是每走一步、每一个启动都会扯着神经疼。不止是疼,还会软,还会害怕下一步是不是就崴得更重了。可就是这样,她照样站上了球场。
有时候我们看运动员太拼,觉得他们何必这样。可具体到个人,她不光是为自己比赛。积分、排名、后面的比赛门票,队里的期待,这些都不是可以随便放下的东西。“换成我们自己,可能也只能往前顶。”陈雨菲其实和咱们上班族、普通人都一样,换个场景,一样是责任和担当。
很多人说,职业运动员的生活特别艰苦,背后其实和我们很多普通人很像。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读书、老人生病,不也是有伤有病还要硬撑着守着岗位吗?不是运动员的世界才有拼命的故事。只是我们的坚持没有被聚光灯照着而已。大家都盼望可以轻松一点,可现实往往逼着人面对。
就像陈雨菲说的:“完全不痛也不现实,但是我还想试试能不能打。”生活里也总有那种还没好全就继续上班的时候,也许我们没有采访,但能明白她的意思。
这场球,她身上缠着弹性绑带,看的越清楚,心里越不是滋味。移动明显没有之前灵活,很多本可以强攻的球,她只能缩着去接,怕的是一个用力就又崴了。她也不是一味强撑,会做减法,会保护自己,但要求一定要试着去突破。“每个人都害怕再受一次伤,但还有比赛,自己只能慢慢适应。”
她说,医生给的三周恢复期是个建议,自己觉得恢复还行就努力去争取。运动员能不能打,队里的队医和自己说了都得再多感受一下。有时候,专业建议是建议,现实还得自己扛。我们普通人去了医院,医生说休息几天,很多人第二天还不是照样上班?大家的选择其实差不多。
球赢了,可能相关的数据新闻会很快过去,但大家记住的是“明明还很疼还是要咬牙上场”的场面。和家里老人白天挺着腰痛带孙子、自己熬夜赶报告又早起的同事没什么区别,无非是场景和业绩变成了得分。大家被生活推着往前走,自然学会了和难受共处。
好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一点小病小灾,工作不能耽误,生活压力之下顾不得太多,“身上绑着的不是弹力带,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陈雨菲的复出和胜利,是她的努力,但其实,就是我们身边一群普普通通、努力活着的人的缩影。
拼到今天,她也早就看开。赢了比赛也说得很实在,怕脚崴得更重,担心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很多球都是保守型打法,没去拼本来可以拼的那些险。人到一定年纪就习惯了保护自己,知道有些疼痛只能自己一点点去修复,训练、物理治疗她都没少做。
重要的是,她不一味抱怨,不高高在上。她觉得能回到球场和队友比赛就是好事情,再疼再难也要自己迈过。有人会问值不值,其实每个人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没人可以替你决定。
女单比赛其实和上班考核挺像,本来就没什么一定稳赢的道理。她们平时一起训练,很了解彼此。这和同事之间竞争一样,熟悉但真正竞争的时候却还是要各凭本事。特别是在这种伤病状态下一点不能大意。
陈雨菲的带伤上场也提醒我们,可能我们这一代人,无论上班族还是退休老人,最擅长的不是放弃,而是带着伤往前走。大家有病有痛却不能停下完全休息,生活从没给过我们“彻底等恢复好再去拼”的条件。
“有时候带着疼痛去做事,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运动员靠比赛和积分养活自己,我们靠着加班和任务撑着家用,都是一样的没得选。她那种普通又坚强的劲头,是多数人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别人的伤痛更值得被关注,其实身边普普通通的坚强更打动人。陈雨菲的推进来自身边保障,也来自骨子里的不服输。我们自己的支撑,有的是家庭责任,有的是经济压力。无论哪一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世上往前走。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疲惫、想放弃,其实你比自己想象的强。陈雨菲带着半伤半好就敢打球,我们带着各种没痊愈的小毛病还得扛完一天班,没什么高低贵贱。生活嘛,咬牙过就是了。只要你没认输,总有自己赢的一天。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脚踝韧带撕裂怎么恢复(超级硬汉陈雨菲脚踝韧带撕裂仅休2周20晋级后直言还是有痛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