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医案里的养生教训)
李登高,民国时期山东恩县人,三十二岁,在天津河东瑞安街拉洋车谋生。
那年头,洋车夫的日子不好过。每天天不亮,他就得出门,蹲在街口等生意。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清早就上街等活儿。可从清早等到日头高照,又从晌午等到日头偏西,竟然一个客人也没等到。他肚子饿得咕咕叫,心想:先回家扒两口饭,填饱肚子再说。
正要收车回家,忽然远远有人招手要车。李登高虽然饿得前胸贴后背,但好不容易来一桩生意,哪能放过?他咬咬牙,招呼客人坐稳,抄起车把,迈开步子就跑。
这一趟路格外遥远。他饿着肚子跑了七八里地,等把客人送到地方,整个人几乎快虚脱。他深一脚浅一脚挨到家,家里人给他留了饭,可他只觉得胸口发热、呼吸吃力,每喘一口气都得费好大的劲。稍微一运动,气就更急促了。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浑身酸懒,没有一点力气。
勉强吃了几口,他就瘫倒在床。本以为歇一晚便能恢复,谁知一连几天,不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莫说拉车,就连多走几步都喘不上气、四肢软绵绵的用不上力。
李登高心急如焚。他是家里顶梁柱,一天不拉车,一天就没进项。眼看自己这病来得古怪,歇了几天仍不见起色,他又愁又急,心里窝着火,在家动不动就发脾气。
他媳妇见他这样,心里也跟着难受。家里虽然穷,但病不能不治。于是她出门想请个郎中,恰巧打听到当时在天津行医的张锡纯先生。这张锡纯虽是名医,却从不分贫富贵贱,有求必应。
张先生虽名声在外,却毫无架子。他穿一件半旧灰布长衫,提着药箱走进低矮的土屋,并不嫌窄小昏暗。他仔细问询了得病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听到“空腹拉重车七八里”时,神色凝重。他为李登高细致检查后,心中已有判断。
先生认为,这是过度劳累透支,元气大伤所致。于是,他斟酌着开了一剂以补气提气为主,兼顾调理的方子。
他嘱咐道:“这病是累、饿叠加所得,日后万万不可空腹强撑做力气活。”
他嘱咐道:“先吃两剂,看看动静。”
李家凑钱抓了药,煎成浓浓一盅。李登高才服下一剂,已觉胸中松动,呼吸顺畅不少;第二天再服一剂,他竟然自己坐起身来要粥喝。等到第三天,他已能下地慢走,呼吸顺畅,身上也有了力气。
一家人几乎不敢相信,妻子躲在灶间偷偷抹眼泪——当家的,总算把你救回来了。
此案令人唏嘘。李登高之病,表面是“大气下陷”,根源却是“饥饿劳累,透支体力”。
饿时身体本已虚弱,再勉强负重长途奔波,就像让一根已经吃不消的扁担去挑千斤重担,非常容易出问题。
如今我们虽然不再拉洋车,但饿着肚子加班、熬夜干活、带病奔波的,仍然大有人在。常常勉强支撑,实际都是在在透支自己的身体。
这位民国名医的方子虽妙,但更值得记住的是他那句叮嘱:莫等病至才寻医,善待身体才是第一方。
|特别说明|· 本文改编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的历史医案,旨在讲述故事、分享中医养生理念,并非现代医学诊断或治疗依据。
· 个人健康情况千差万别,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调理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为什么肚子很饿,却吃不下饭.(呼吸吃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