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今年58岁,最近一段时间总觉得浑身没劲、说话舌头有点打结,还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反应”。直到一个清晨,家人发现他刷牙时突然一侧手臂举不起来,脸部也似乎变得有点歪。赶紧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为脑梗前兆,属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李大叔那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身体早就发出过“警报”,只是自己一直没当回事。
脑梗,医学上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疾病之一。据《中国卒中报告2022》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已超300万,其中脑梗占比约70%,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大约三分之一以上患者都曾出现过明显“预警症状”,但由于对这些信号的不了解,错失了黄金救治时间。脑梗其实很少“无声降临”,它往往会在发作前1-2周、甚至更早,通过一些“微小但危险”的症状提醒我们。
那么,脑梗来临前,究竟有哪六大症状易被忽视?不少人以为只有突发瘫痪、口齿不清才算问题,其实,有些“普通的不适”,恰恰是疾病的蛛丝马迹。尤其是第4点,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是“上火”或“太疲劳”,实则危险信号。今天就来跟大家详细聊聊:一旦出现这些表现,一定要高度警惕,不要用“人老了、小病小痛”敷衍过去——否则,可能就在不经意间被“脑梗”盯上了。
脑梗前常见的6大“预警症状”头晕眼花,或突然感觉世界在“转圈”。不少人觉得头晕毛病小、不值得重视。但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分析,约有43.6%的脑梗患者在发作前数天至数周,会反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短暂失去平衡感。特别是中老年人在安静坐着也感到天旋地转,千万别只当是“颈椎病”或“冬春季血压波动”。因为,大脑供血受阻早期就可能引发此类症状。
一侧肢体“麻”“没力气”,或手指像戴了厚手套。现实生活中,很多脑梗患者早期会感觉到一侧手、脚轻度麻木,抓东西不牢,走路拖沓。有研究发现,这类突然的“偏侧性无力”是脑供血短暂中断的直接表现。一项4,612例分析数据提示:超过60%的患者在发作前有此表现,尤其是清晨或夜间起床时症状更明显。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无法解释的一侧麻木或无力,千万不可大意。
言语不清、找词困难,说话含糊或听不明白别人讲什么 。“怎么最近讲话总打磕巴?”这很可能是脑梗发生前的典型表现之一。临床数据显示,脑卒中发作前的语言障碍会以说话不利索、咬字含糊,甚至短暂“失语”为主要症状。有些人则表现为判断力下降、理解能力变慢。若出现突发性的言语障碍,哪怕只是暂时性的,也要立刻就医查因,无需“等一等看看会不会缓解”。
视力突然模糊、短暂性看不见东西。中老年朋友常把“眼前发黑”“瞬间看不见”归咎为疲劳或用眼过度,但这其实有可能是视神经供血不足。据《中华神经科杂志》统计,脑梗死患者中大约20%曾有过一过性的视物模糊、失明,往往发作在单侧,常常几秒或几分钟后恢复。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一过性黑蒙”,是颈动脉狭窄或大脑供血障碍早期的一大标志。
短时间内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模糊。突如其来的爆炸性头痛(不是长期慢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或短暂意识丧失,往往不是普通感冒或偏头痛。专业数据显示,脑梗塞前的急性头痛发生率约10-15%,但若合并“三高”及血管性基础病人群更需警惕。这类疼痛如果之前没有类似病史,或伴随上述其他症状,极有可能是“中风信号弹”。
面部歪斜或表情不对称,对称动作变得困难。“脸歪了、嘴角翘不上去”,不一定是“牙疼”或“中风才有”。很多脑梗前兆会表现为一侧脸部微弱无力或者表情不协调。美国梅奥诊所多年回溯性研究结果显示,面部神经轻度障碍是脑梗死隐性高危信号之一。很多家属容易忽略,建议大家在照镜子或家人交谈时留心观察,不能错过早期治疗窗口。
警惕:出现上述任何1项,尤其是第4项“短暂性失明”,都要立刻求诊,不要等小病拖成大病。
这些预警症状为何会出现?本质上是脑部血流供应出现了短暂性障碍。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抽烟、饮酒、睡眠障碍,这些因素都会让脑动脉血管变窄、变硬,脑组织氧气供应跟不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正是“脑梗”前的最后机会,“TIA发作后3个月内,约有10-15%进展为真正脑梗死”——抓住每一次身体发来的求救信号,往往就是守住健康的关键。
定期体检,动态监测“三高”指标。建议中老年朋友每6-12个月检查1次血压、血脂、血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干预。数据显示,规范控制“三高”能让脑梗风险下降27-48%。
科学补水,避免脱水诱发。适当补充水分,尤其是清晨起床和晚上临睡前,每次可饮150-200ml温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充分饮水可让脑卒中风险降低18%左右(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基地数据)。
合理膳食,少油少盐多蔬果。日常可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芥蓝)、坚果、全谷类和高钾食物,每餐限盐量不超过6g。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粗细搭配、减少高脂和油炸食品摄入。
适度运动,走路和体操都有效。世界卒中组织推荐:中老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活动,如快走、体操、太极、游泳,能有效改善血管弹性。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
严格戒烟限酒,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吸烟者发生脑梗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出2-3倍,而长期缺觉也会显著增加血管障碍。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晚间不熬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守护大脑健康的基石。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防病如抽丝”。脑梗绝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每一次轻视身体的警告,都是对健康的巨大透支。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现在就行动,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帮你避开“生命当头的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卒中报告2022》
《脑卒中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基地数据》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大姨妈来之前的症状(脑梗来临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