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今年五十六岁,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晚饭后和老哥们一边喝点小酒,一边大快朵颐地撸串、涮火锅、吃咸鸭蛋。看起来生活有滋有味,可就在上个月的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总胆固醇高到了6.8 mmol/L,甘油三酯也破了2 mmol/L。‘再这样吃下去,小心心梗啊!’医生的话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不少朋友会问:“高血脂真的那么危险吗?是不是只要少吃点肥肉就行了?”其实,很多看似无害的日常食物,反而是让血脂居高不下的“隐形杀手”。特别是下面4种食物,高血脂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否则后果真的不只是不舒服这么简单。那么,这些食物到底有哪些?为什么要远离它们?还有什么饮食细节容易被忽视?答案就在下文中——你可能会为第三条大吃一惊,甚至怀疑自己这些年过得够健康吗?
很多人觉得,高血脂就是“血液里油多点”,顶多胖点而已。然而,血脂高主要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超标。它不仅让血液变“稠”,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斑块,加速动脉硬化。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脂检出率高达20.4%,且每10例心梗中,就有8例和高血脂有关。也就是说,长期无视高血脂,会大大增加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不太吃肥肉,血脂却还是下不来?真相就藏在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和日常小习惯里。很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正悄悄拖慢你的健康。
油炸食品油条、炸鸡、薯条……这些食物外酥里嫩,却是高血脂患者的大敌。它们在高温油炸过程中,会让油脂氧化、反式脂肪酸大量生成。研究显示,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让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至1.5倍。而每吃一次油炸食品,胆固醇、甘油三酯都会悄悄波动上升,血液更“粘稠”,血管堵塞风险直线上升。
动物内脏和肥肉有些中年朋友觉得,“身体虚,多吃点动物内脏、肥肉补一补”。可猪肝、腰花、脑花一扫进盘子,胆固醇含量动辄高过300mg/100g。要知道,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推荐不超过300mg,一顿内脏就爆表。肥肉里的饱和脂肪也是血脂升高的大元凶,过量容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飙升,血管“结垢变窄”,动脉粥样硬化大大加速。
高糖甜食、饮料不少朋友觉得只要少吃油腻就没事,却忽略了“甜口”同样危险。蛋糕、糖果、碳酸饮料、奶茶等富含精制糖,可促进体内甘油三酯迅速升高。长期过量摄入糖分,还会抑制好的高密度胆固醇合成。据权威流行病学调查,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超过500ml的人群,高血脂发生率提高30%!
高盐咸味食品“腌菜、咸鱼、火腿肠”这些重口味食品虽然下饭,却容易让血压、血脂”双高”。不仅油脂重,还盐分极高,长期摄入会让身体代谢压力倍增,加剧肾脏负担,间接促使血脂上调。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超标”,为无症状危险埋下隐患。
减少高脂食品如果不能彻底戒掉喜欢的食物,建议把油炸、肥肉、动物内脏等一周最多只吃一两次,每次量控制在50g以下。烹饪方式改为蒸、煮、炖,尽量不重油煎炒。
控制糖分摄入果汁、甜点、奶茶能不喝尽量别喝,实在想吃甜食可以选择新鲜水果,优先吃苹果、橙子、猕猴桃等膳食纤维丰富的品种,既能解馋又有利控脂。超过70g每餐的糖量就要格外注意了。
合理搭配蛋白质血脂高的人≠不能吃肉。可以适当选择瘦肉、深海鱼(如三文鱼、秋刀鱼)、豆类。这些食物里含有优质蛋白质以及有益心血管的Omega-3脂肪酸,能够辅助降低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水平。
多吃高纤蔬菜全谷每天保证蔬菜摄入300-500g,建议多吃绿叶蔬菜、燕麦、糙米、玉米等粗粮,这些膳食纤维丰富,有助于减少胆固醇吸收,加快体内多余脂肪排出。
按时复查,合理运动饮食调整配合理运动(如快走、骑行,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能有效改善血脂。如果血脂偏高建议每3-6个月复查,出现明显超标或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
小结&温馨提醒高血脂不仅仅关乎饮食清淡与否,更要学会识别“隐形脂肪”、“隐形糖分”与重口味陷阱。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才是健康控制血脂的关键。如果你已经有血脂偏高的倾向,就请从今天做出改变!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实际饮食和用药建议一定要结合自身状况,前往专业医院就诊获得个性化建议。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高血脂防治科普知识》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脂诊治指南2023》
5.《高脂血症患者饮食与运动管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血脂稠都不能吃什么?(高血脂不能吃什么这4种食物要特别注意别疏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