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6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陈叔今年62岁,退休之后一直作息规律,白天散步、喝茶、练字,生活悠哉。但最近几个月,他总觉得晚上睡不踏实,不是梦见自己又回到年轻时上班迟到,就是在梦里跑来跑去,醒来后满头大汗,白天也总觉得疲惫。
“是不是我脑子有问题了?”他忍不住开始担心。
其实,像陈叔这样的情况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见。频繁做梦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影响到了休息质量,就需要引起重视。
做梦是人体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人在睡眠中并不会一直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而是会经历数次快速眼动期(REM期),这是脑部活动相对活跃的阶段,也是大多数梦境发生的时段。
研究显示,正常人每晚平均会做4~6个梦,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醒来后记不住。但如果你经常在半夜醒来、记得梦境清晰,甚至一晚上醒好几次,白天头晕脑胀,那就不是简单的“做梦”了。
这种情况下,频繁做梦已经干扰到了深度睡眠,可能是以下几种问题的“信号”。
1.心理压力过大,情绪未解压
白天焦虑、晚上失眠,是很多都市人的常态。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4年发布的《国人睡眠健康报告》中指出,超过六成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压力过大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
当大脑在入睡后仍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就容易进入浅睡眠,频繁做梦、夜间易醒自然接踵而来。
尤其是那些在梦中反复出现的场景或人物,往往是未被处理的情绪在潜意识中的投射。比如工作压力大的人,常梦见考试、迟到;经历伤痛的人,梦里总是“重演”过去的片段。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释放压力是关键。可以尝试在睡前做些轻松的事,如冥想、听轻音乐、与家人聊天等,帮助情绪“降温”,让大脑慢慢进入安稳状态。
2.睡眠结构紊乱,深睡周期被打断
理想的睡眠应包含多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分钟,包含浅睡期、深睡期和快速眼动期。如果某种原因导致深睡期缩短或被打断,就会让人一直停留在容易做梦的浅睡阶段。
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作息不规律,熬夜晚睡;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睡眠环境嘈杂或光线太强;长期服用影响睡眠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人本身深睡时间就比年轻人短。如果再加上一些不良习惯或身体因素,就更容易导致睡眠浅、梦多、醒得早。
调整这一问题,首要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避免临睡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
3.身体疾病作祟,脑部或全身功能异常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疾病或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引起频繁做梦。如: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随REM睡眠障碍;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夜间容易出现梦魇;
肝功能异常者,因氨中毒影响中枢神经,也可能出现梦境紊乱。
此外,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精神类疾病,也常伴随梦多、梦境真实感强等表现。
如果你发现自己梦境内容突然变得异常、频繁出现噩梦、或者梦游、夜惊等症状,最好尽早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器质性疾病。
很多人担心做梦是否会“伤脑”,其实只要睡眠完整、梦后醒来精神好,就无需过度担心。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梦境频繁导致的睡眠剥夺。
长期睡眠质量差,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风险:免疫力下降,易感冒生病;情绪不稳,焦虑、抑郁风险上升;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血压、血糖波动大,慢病风险上升。
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指出,成年人每晚至少应保持6~8小时的优质睡眠,而不是“睡了多久”,而是“睡得好不好”才更关键。
要想改善频繁做梦带来的困扰,盲目依赖安眠药不可取,更重要的是从生活方式入手,调整睡眠节律。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入睡、起床,即使周末也不熬夜;
限制蓝光暴露:睡前1小时尽量不看手机、电视;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凉爽、遮光;
饮食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饮食,睡前不饮酒、浓茶;
适度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提高深睡比例;
心理调适:学会情绪管理,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如果上述方法调整后仍无明显改善,或梦境异常严重,建议前往睡眠医学中心进行专业评估,如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梦,是大脑夜晚的语言。适量的梦境是睡眠的“调味剂”,但过多的梦,尤其是伴随疲惫、烦躁、夜醒等问题,就可能是健康敲响的警钟。
别再一笑了之,也别轻信偏方。真正的解决之道,是科学认知、规律生活、及时求医。
参考资料: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中国居民睡眠质量报告》②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诊治指南(2023年版)》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成人心理健康蓝皮书》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睡觉总是做梦是什么原因(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