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个外表看起来风风火火、爱说爱笑的人,会在深夜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默默流泪;一个总是照顾别人的“开心果”,其实早就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抑郁症,就像一个穿着隐形衣的“隐身人”,悄悄住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里。
很反常,对吧?以前说起抑郁,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病”,但如今,它越来越像是一种“全民隐患”。
根据权威数据,中国目前有超过9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抑郁的深坑。
医生常说:“情绪问题,不是靠忍就能好。”大多数人不愿意提起,是因为怕被贴上“脆弱”的标签。但抑郁就像感冒一样,是大脑里的“情绪感冒”,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矫情。
如果说治疗是一场“逆风翻盘”,那么预防就是“防微杜渐”。医生提醒:宁可出门散散步,也别做这5件事,因为这些习惯,正在悄悄“养大”你的情绪病。
第一件事,就是长时间宅在家里。
很多人一到假期就关门闭户,手机、电视、外卖三件套,窝在沙发上一整天。但你知道吗?阳光不仅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还能调节一种叫5-羟色胺的神经递质,它可是情绪的“天然调节器”。
阳光越少,心情越容易低落。长期不晒太阳,大脑就像一直住在“阴天”里,哪怕窗外蓝天白云,心里也总是乌云密布。
更别说“社交隔离”带来的心理影响了。人是群居动物,哪怕性格再内向,也需要适度的交流来获得情绪支持。长期不与人沟通,大脑中的社交回馈机制就会“生锈”,情绪也会开始下滑。
哪怕只是去楼下买个菜、和邻居聊两句,都是给自己打的一针“心理维生素”。
第二件事,是频繁熬夜。
熬夜不仅毁脸,更毁心情。很多人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整天昏昏沉沉。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时间。如果一直熬夜,大脑处理情绪的能力就会下降,情绪像堵车一样,越堵越烦,最后爆发。
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这种物质就像“快乐信使”,一旦减少,人会变得焦虑、易怒、没有动力。
更严重的是,睡眠紊乱本身就是抑郁的前兆。所以医生才说:宁可早睡一小时,也别熬夜刷手机到凌晨。
第三件事,是把所有情绪都闷在心里。
很多人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哪怕心里已经千疮百孔,别人问起也只说“没事”。但情绪不是水泥墙,能抗住所有冲击,它更像玻璃杯,滴水不断,也会满溢。
长期压抑情绪,会让大脑的应激系统持续处于“警报状态”,皮质醇等压力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影响睡眠、食欲、免疫系统,甚至心血管功能。你以为只是忍住了几次委屈,实际上是在悄悄“透支”自己的身心。
医生建议:可以试着用写日记、画画、运动等方式释放情绪。哪怕只是大哭一场,也比强忍着好太多。情绪需要出口,不然就会变成“内伤”。
第四件事,是不断自我贬低、放大负面思维。
有些人总是觉得“我不行”“我做什么都失败”,哪怕别人再多赞美,也听不进去。这就是典型的“认知扭曲”,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黑色滤镜效应”,意思是大脑会自动过滤掉一切正面信息,只看见负面的部分。就像一副墨镜,戴久了,哪怕阳光明媚,也只看得见灰暗。
这种思维像是“内耗放大器”,越想越糟,越糟越想。很多人不是输在现实,而是败在了脑海里的“负能量循环”。及时觉察这种思维模式,并尝试用理性对话来中断它,是心理自救的重要一环。
第五件事,是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手机、电脑、电视,成了现代人的“情绪安慰剂”。很多人一不开心就刷短视频、看剧、打游戏,以为这是在“放松”,其实是在“麻木”。
科学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电子屏幕,会让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变得迟钝,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获得同样的快乐。
这就像吃糖,刚开始一颗很甜,后来一整袋都没感觉。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快乐阈值升高”,从而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医生建议:可以每天给自己“限屏”,比如睡前一小时不碰手机,或者周末安排无电子时间。用阅读、散步、手工等方式代替“屏幕时间”,让大脑重新适应真实世界的节奏。
仅仅知道不能做什么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该做什么。比如:
每天规律运动,哪怕只是快走20分钟,也能促进脑内内啡肽分泌,这是一种天然的“开心激素”。
保持作息规律,让身体和大脑都有可预期的节奏,避免生物钟紊乱。
适当社交,哪怕只是打个电话、聊几句天,也能获得心理上的“连接感”。
培养爱好,做点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比如种花、做饭、练书法,都是自我疗愈的一部分。
饮食结构调整,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比如牛奶、香蕉、鸡蛋、坚果),因为这种物质是合成“快乐因子”的原料。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别给自己贴标签。很多人一旦出现情绪问题,就开始自责、怀疑自己。但医生说,你有情绪问题,并不代表你有问题。情绪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不是失败的象征。
情绪就像天气,有晴有雨,关键是不要在下雨的时候拆房子。
在传统文化里,有句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医。”
但“心药”并不只是药物,更多时候,是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医生也说,与其躲在家里想太多,不如出门走走,哪怕只是绕小区一圈,也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调节。
很多人问:如果已经感到情绪低落,是不是就一定抑郁了?
医生的回答是:不一定,但值得重视。如果你连续两周以上感到心情低落、兴趣减退、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无意义感,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最后提醒一句:身体的病痛看得见,心灵的伤口更需要被看见。别怕面对,也别怕求助。就像医生说的:你不是孤单一个人,走出来的那一步,就是康复的起点。
参考文献:
[1]王小兰,张宏伟.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趋势与预防策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4):289-295.[2]刘雪琴,韩立波.睡眠与情绪障碍的双向关系机制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7):501-507.[3]李明哲,吴丽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5,34(2):134-1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为什么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抑郁患者越来越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