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定义:一种病因未明的原发退行性大脑疾病。发病潜隐,在数年之内缓慢但稳定地发展。晚发病者,即65岁以后发病者(Ⅰ型)进展缓慢,以记忆受损为主要特征;在65岁前发病者(Ⅱ型),表现为相对较快的衰退进程,并有明显的多种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该病具有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和神经生化改变,包括伴有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炎性嗜银斑的皮质萎缩,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及其他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明显减少。
学科:神经病学_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相关名词: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
1906年,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了一位51岁女性患者的脑内斑块与缠结,该病因此得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记忆丧失、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为核心特征。
传统诊断依赖临床症状(如记忆减退、认知下降),需排除其他病因(如血管性痴呆);2024年,美国阿尔茨海默协会与国家衰老研究所更新诊断标准,将其定义为“由生物标志物证实的生物病理学过程”,要求通过生物标志物确认病理改变,实现“症状前诊断”。一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所有老年期痴呆的50%至70%。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新兴引领者”,在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痴呆防控知识普及率达80%,早期筛查率达70%”的目标。
中国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从“跟随”转向“引领”,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防治一体化”,努力解决药物可及性问题,推动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获得国际认可。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于1994年倡议,将每年9月21日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旨在提升全球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推动预防和干预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阿尔茨海默症是什么病(科技名词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