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怎样治疗(脑出血治疗简史)

脑溢血怎样治疗(脑出血治疗简史)

越淼 2025-10-01 国际视野 1 次浏览 0个评论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的临床治疗史,是一段从消极保守到积极干预、从经验性支持到精准个体化的艰难探索历程。由于其病理生理复杂(涉及血肿占位效应、继发性损伤、病因多样性等),且缺乏像脑梗死“再灌注”那样的革命性疗法,进展相对缓慢。但近年来,在微创手术、血压管理、病因治疗和综合监护等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以下为关键发展阶段的梳理:

脑出血治疗简史

第一阶段:保守治疗与早期外科探索(20世纪90年代前)

1. 以支持治疗为核心

(1)核心理念:这一时期普遍认为手术创伤大、获益不明确,因此“观察+支持”成为主导策略。

(2)关键措施:

- 血压控制:以经验性降压为主,缺乏明确的目标值证据。

- 降低颅内压(ICP):采用甘露醇、高渗盐水、过度通气、巴比妥类药物(用于难治性颅高压)等手段。

- 并发症预防:对有癫痫史或皮层出血者进行抗癫痫治疗,通过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控制血糖、提供营养支持。

- 避免有害干预:除非有强烈逆转指征,否则禁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慎用激素(因其无益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 传统开颅手术的争议

- 早期尝试:开颅血肿清除术(Craniotomy)被用于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迫。

- 重大挫折——STICH I试验(2005):

- 结果显示,早期(<72小时)开颅手术联合内科治疗与单纯内科治疗相比,总体未体现手术的显著获益。

- 亚组分析提示:浅表血肿(距皮层<1cm)且无脑室出血的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

- 影响:极大限制了开颅手术的常规应用,仅在脑疝风险极高(如大血肿伴中线移位)时,作为挽救生命的措施使用。

脑出血治疗简史

第二阶段:微创手术技术兴起与内科管理精细化(2000年代-2010年代)

1. 微创手术技术的探索

(1)理念:通过创伤更小的途径清除血肿,减少继发性损伤。

(2)技术发展:

-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溶栓(MISTIE, CLEAR):

- 借助立体定位将导管置入血肿中心,注入溶栓剂(如rt-PA)液化血肿后分次引流。

- MISTIE III试验(2019):虽未达到改善功能预后的主要终点,但显著降低了手术死亡率,且达到血肿清除目标(≤15mL残余)的患者功能预后更优,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及清除率的重要性。

- CLEAR III试验(2017):专注于脑室内出血(IVH),证实脑室内rt-PA灌洗可加速血肿清除,减少因脑积水需行分流术的比例,但对整体功能预后的改善有限。

- 神经内镜手术(Endoscopic Surgery):

- 通过小骨窗,在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创伤小于开颅手术,且可视性良好。

- ENRICH试验(2023):针对幕上脑出血(30-80mL),初步结果显示早期(<24小时)内镜手术组在180天mRS评分上显著优于内科治疗组,尤其适用于浅表非重要功能区出血,这是首个显示微创手术明确功能获益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

脑出血治疗简史

2. 急性期血压管理的里程碑——INTERACT/ATACH系列试验

- 核心问题:脑出血后血压常急剧升高(“Cushing反应”),过高血压可能加剧血肿扩大,而过度降压又可能影响脑灌注。

- INTERACT2试验(2013):

- 比较强化降压(1小时内收缩压降至<140 mmHg)与标准降压(收缩压<180 mmHg)的效果。

- 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组虽未显著降低主要终点(死亡或严重残疾)发生率,但显著改善了功能恢复(mRS有序分析),且安全性良好。

- ATACH-2试验(2016):

- 采用更激进的降压目标(收缩压110-139 mmHg vs. 140-179 mmHg)。

- 结果未显示额外获益,且强化降压组肾脏不良事件增加。

- 共识与指南:推荐快速、平稳地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左右(个体化调整),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脑出血治疗简史

3. 凝血功能障碍的逆转

- 华法林相关ICH:采用维生素K联合凝血因子复合物(PCC)或新鲜冰冻血浆(FFP)治疗,其中PCC起效更快、容量负荷小,更受推荐。

-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相关ICH:

- 特异性逆转剂的问世是重大突破,如达比加群的逆转剂伊达鲁珠单抗(Idarucizumab)(2015年)、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的逆转剂Andexanet Alfa(2018年)。

- 这些逆转剂显著提高了逆转效率,改善了患者预后。

脑出血治疗简史

第三阶段:综合管理强化、病因精准治疗与新技术爆发(2010年代-至今)

1. 血肿扩大(HE)的预测与干预

- “点征”(Spot Sign):CTA上血肿内的对比剂外渗点,是预测血肿扩大的强影像标志物。

- FAST试验(2012):尝试用重组活化因子VII(rFVIIa)预防血肿扩大,虽减少了血肿扩大,但未改善临床预后,且增加了动脉血栓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 TICH-2试验(2018):测试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虽降低了血肿扩大发生率和早期死亡率,但未显著改善3个月功能预后。

- 当前策略:快速强化降压是预防血肿扩大最有效的手段,逆转抗凝治疗至关重要,影像预测用于风险分层。

脑出血治疗简史

2. 神经重症监护的精细化

- 多模态监测:通过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微透析(代谢物)等监测手段,指导个体化治疗。

- 目标导向治疗:维持颅内压<22 mmHg,脑灌注压60-70 mmHg(避免低灌注),脑组织氧分压>15-20 mmHg。

- 低温治疗:其潜力在于减轻水肿和炎症,但大型试验(CINERGY、ICTuS-L)未证实功能获益,且并发症较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3. 病因学诊断与针对性治疗

- 血管异常筛查:所有非高血压性ICH(如年轻患者、无高血压史、出血部位非典型)均需完善CTA/CTV/MRA/MRV/DSA检查,排查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窦血栓、烟雾病等。

-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 老年患者、叶状(脑叶)出血、MRI显示微出血/皮质浅表铁沉积(cSS)是其特征。

- 治疗重点在于严格控制血压和避免抗栓治疗(除非有强适应症),抗Aβ免疫治疗(如ARIA-E预防研究)是前沿方向。

4. 微创手术技术的革新与突破

- 机器人辅助/导航穿刺:提高了置管精准度。

- 内镜技术优化:采用更小管径、高清成像、多功能通道(吸引+冲洗+止血)。

- 抽吸系统改进:如阿基米德螺钉(Archimedes)抽吸系统(正在临床试验中)。

- 脉冲电子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PEMF):实验性技术,旨在无创或微创促进血肿液化吸收。

5. 康复与二级预防

- 早期康复: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以改善神经功能。

- 二级预防:

- 严格控制高血压:这是最重要的措施(目标通常<130/80 mmHg)。

- 抗栓决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避免抗栓治疗;其他病因患者需权衡再出血与缺血风险(如合并房颤者,新型口服抗凝药可能优于华法林)。

-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减重等。

脑出血治疗简史

总结:关键挑战与未来方向

核心挑战

1. 缺乏像rt-PA或取栓之于脑梗死那样的“颠覆性疗法”。

2. 血肿清除的最佳时机、方式、适应症仍需更优证据(期待ENRICH试验的长期结果)。

3. 有效神经保护剂仍处于缺位状态。

4. 对继发性损伤(水肿、炎症)的调控手段有限。

脑出血治疗简史

里程碑进展

- 内科领域:确立了强化降压目标(约140 mmHg);新型口服抗凝药特异性逆转剂得到应用。

- 外科领域:微创手术(尤其内镜手术)显示出明确曙光(ENRICH试验);立体定向溶栓引流技术逐渐成熟。

- 病因诊断领域:血管影像筛查普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诊断与管理更加规范化。

脑出血治疗简史

未来方向

1. 优化微创手术:研发更智能的清除器械(如机器人、新型抽吸/溶栓系统),结合影像/生物标志物确定精准手术适应症。

2. 靶向药物治疗:研发阻止血肿扩大的安全有效止血剂、减轻水肿/炎症的药物(靶向缓激肽、补体、铁代谢、炎症通路)、促进血肿吸收的药物(如靶向CD36)。

3. 人工智能(AI)与影像组学:用于预测血肿扩大、患者预后,指导治疗决策。

4. 神经修复与再生:探索干细胞治疗、神经调控技术等。

5. 系统优化:建立专门的脑出血中心,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重症、康复等多学科团队。

脑出血治疗简史

脑出血的治疗虽步履维艰,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与精准医学。随着微创技术的成熟、病因管理的深入以及神经保护/修复领域的突破,这一高致死致残性疾病的预后将得到逐步改善。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脑溢血怎样治疗(脑出血治疗简史)》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