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1】儿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16.
宝宝发烧是每个家长都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每当孩子额头滚烫、小脸通红,家长心里总是又急又疼。
面对发烧,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退烧。
但到底该用物理方法还是药物方法?哪种更安全?哪种更有效?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
当病毒或细菌侵入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物质,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发热。
适度的发烧有助于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病原体繁殖,所以不是所有发烧都需要立即处理。
但高热或持续发烧可能让孩子不适,甚至引起脱水或惊厥,因此需要合理干预。
判断宝宝发烧是否需要处理,首先要看孩子的状态。
如果宝宝体温略有升高但精神好、能吃能玩,通常不必急于退烧。
相反,如果孩子明显不适、烦躁、拒绝进食,或体温超过三十八点五摄氏度,就需要考虑干预。
三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烧需格外警惕,应尽快就医,因为其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可能迅速发展为严重感染。
退烧方法主要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类。
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减少衣物、调节室温等方法,旨在通过体表散热降低体温。
药物降温则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通过调节体温中枢实现退热。
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情况。
物理降温是传统的退烧方式,许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温水毛巾给孩子擦身。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无需服药,避免了药物可能的副作用。
温水擦浴时,水温应以三十至三十七摄氏度为宜,过冷可能引起颤抖,反而产热升高体温。
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室温过高。
但物理降温并非万能。
它主要降低体表温度,对体内温度调节影响有限,效果可能不持久。
对于高热患儿,单纯物理降温往往不够。
此外,孩子发烧时本就可能畏寒,擦拭身体可能增加不适感,导致哭闹抗拒。
如果孩子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擦拭,注意保暖。
药物降温是现代医学常用的退烧手段。
常用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三个月以上婴儿,起效较快,作用温和,通常每四至六小时一次。
布洛芬适用于六个月以上婴儿,抗炎效果较好,作用时间较长,每六至八小时一次。
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让孩子休息得更好。
使用退烧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过量可能造成肝损伤或肾损伤,不足则效果不佳。
不同药物不要随意混用,除非医生指导。服药后应多饮水,以防脱水并促进散热。
注意观察孩子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那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该如何选择?
根据儿科指南,一般优先考虑药物降温,因为其效果明确、控制精准。
药物能有效降低体温,改善孩子舒适度,尤其适用于中高热患儿。
物理降温更多作为辅助手段,或在暂时无药可用时使用。例如服药后体温下降缓慢,可配合温水擦浴加强效果。
但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酒精可能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也不要用冰袋,以免过度刺激。
实际处理中,家长应结合孩子具体情况。
如果宝宝体温较高但手脚温暖、面色正常,可先减少衣物,补充水分,观察体温变化。
若体温持续上升或孩子明显不适,应及时给药。
服药后体温下降需一至两小时,期间可辅助物理措施让孩子舒适些。
但重点不应仅关注体温数字,而要看孩子整体状态。退烧的目的是缓解不适,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发烧期间护理同样重要。
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可提供温水、稀释果汁或口服补液盐溶液。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烂面条等。
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总之,宝宝发烧时,不要急于降温,而应评估整体状况。
药物降温效果确切,是主要手段;物理降温可作为辅助,但需注意方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小孩发烧怎么办,吃什么药(宝宝发烧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