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秋天最该吃的,不是红枣,不是山药,而是——梨。很多人觉得梨性寒,秋天吃容易“寒上加寒”。但真正懂健康的人都知道,秋季最容易伤肺、伤津液、伤气血,而梨,正是最适合这个季节的天然“养肺之果”。
别小看这个水果,它不仅能润燥、生津、养肺,还能帮助改善秋季常见的干咳、便秘、皮肤干燥、情绪烦躁等问题。更关键的是,它补的不是“虚火”,而是实打实的津液和气血的底子。
很多人因为“梨性寒”这四个字,秋天就避之不及。其实这是个大误区。早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人群应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水果摄入种类,而不是简单标签化“寒”“热”属性。
梨的“寒性”源于它的生理特性,但并不等于“有害”或“不适合秋天”。相反,秋季最大的问题是“燥”,燥伤肺,燥耗津液,而梨恰恰能“以寒制燥”,是秋天最天然的润肺食材。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肺主气”,一旦肺被燥邪侵袭,人就容易出现“气不够用”“咽干喉痛”“干咳无痰”等典型秋燥表现。
这时候,如果能坚持每天吃半个熟梨,或用梨炖一点川贝、百合,不仅能润肺,还能扶正气、补津液。秋天伤的不是嘴而是“气血和津液”,一场秋风,最先被“打倒”的不是皮肤,而是你的气血系统。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升高,诱发血压波动、血栓形成。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秋季气温下降会加快人体代谢,津液消耗加大,如果水分和营养跟不上,很容易引发“气血双虚”。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低落。
梨含有丰富的果糖、葡萄糖、膳食纤维、钾、维生素C和多种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能帮助身体维持水盐平衡,提升抗氧化能力,减少秋季因缺水、干燥导致的微炎性反应。这些,都是补津液、养气血的“底层逻辑”。
尤其是煮熟后的梨,寒性大减,润肺效果更强,搭配枸杞、银耳、百合,能起到“一碗顶药三服”的滋补作用。
皮肤干、口干舌燥、早上起来鼻子发干、嗓子发紧,这些都不是“缺水”,而是“阴虚”。阴虚就是津液被消耗过多,而津液正是气血生成和身体代谢的根本原料。
梨的含水量高达85%以上,同时含有天然果胶和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仅能帮助肠道通畅、清除代谢垃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锁住津液”,防止身体过快干耗。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口腔溃疡、便秘、心烦气躁,正是因为“阴不藏阳”。吃对梨,相当于给身体做了一次从内到外的“保湿护理”。
特别提醒,梨不要空腹吃,也不要当水喝,不建议一次吃太多,适量炖煮更养人。秋天推荐的吃法是:雪梨切块,加百合、银耳、红枣,小火慢炖30分钟,润肺又不上火。
虽然梨是秋季首选,但也不是人人适合直接生吃。特别是脾胃虚寒、容易腹泻、手脚冰凉的人,建议选择炖煮方式。
《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克梨含有3.1克果糖和1.7克葡萄糖,升糖指数相对较低,适量摄入不会明显影响血糖。但糖尿病患者仍需控制总量,建议遵循每日水果摄入总量不超过200克的推荐。
另外,儿童、老年人、孕妇也可以吃梨,但建议切小块、炖熟吃,减少寒凉刺激。如果你正在感冒初期、喉咙干痛,可以尝试川贝炖雪梨;
如果你肠胃不好,就加上山药、红枣一起煮,既润肺又健脾;如果你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体质,梨+银耳+百合的组合就是秋天的“黄金三角”。梨不是万能药,但吃对了,是秋季最稳妥的养生之选。
很多人到了冬天才想起来补气血、补肾、补免疫,其实已经晚了。秋天才是“闭藏”的开始,是给身体“打底”的黄金期。中医讲“秋养肺”,肺主气,气足则血行,血行则津生。
梨作为秋季润肺生津的代表水果,吃它,是在帮你提前储存“冬天的能量”。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吃点什么补一补”。秋天吃梨,是主动调理,是未病先防。
如果你总觉得累、皮肤干、喉咙干、不想吃饭,别再盲目补什么保健品,先从每天一个熟梨开始,把津液养回来,身体自然就有底气。
参考文献:
①.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②.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3): 170–205.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孕妇能吃梨吗?(医生告知秋天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