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1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陈叔今年58岁,是社区书画班的骨干成员。可前阵子,他突然宣布“退课养病”。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腰椎间盘突出犯了,连下床都困难。为了治病,他试过针灸、理疗、贴膏药,甚至有人劝他做手术,弄得他焦头烂额,钱没少花,痛也没少受。
后来,社区医院的康复科医生教了他一个简单的方法。没想到,一个月不到,陈叔就拎着毛笔又回到了课堂。很多邻居都惊讶:“陈叔,你这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啊?”他说:“不是灵丹,是方法对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很多人谈之色变的“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到底是不是“纸老虎”?以及,有没有一种既快又好的方法,真正帮你摆脱它?
很多人一听“腰椎间盘突出”,脑子里立刻浮现“动不了”“瘫痪”“必须手术”的画面。但其实,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存在严重误区。
腰椎间盘是连接脊椎骨之间的“软垫”,里面是胶状的髓核,外面是坚韧的纤维环。随着年龄增长或用力不当,髓核可能会“挤”出纤维环,压到周围神经,就成了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
听起来挺可怕?其实,80%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据研究数据,只有不到15%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干预。
所以,腰间盘突出不是绝症,也不是只能靠手术解决的“死局”。
腰椎间盘突出之所以难缠,不是因为它本身多可怕,而是很多人在治疗上走了弯路。不是天天贴膏药,就是盲目按摩。更有甚者,听信某些“神医”推荐的偏方,越治越糟。
问题出在哪?——忽略了核心肌群的作用。
腰椎其实就像一座桥,核心肌群(腹肌、背肌、腰肌等)就是这座桥的钢索。如果钢索松了,桥自然摇摇欲坠。真正能稳住椎间盘的,其实是你自己的肌肉。
如果你不练,那就算吃再多药、做再多理疗,椎间盘也照样“突出去”。
陈叔恢复的秘诀,其实是社区医生教他做的一个动作——“麦肯基伸展操”。
别听名字复杂,其实就是一种专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训练。来自新西兰理疗专家麦肯基的理论体系,如今在全球康复医学界已经被广泛应用。动作要领很简单:
俯卧撑式伸展
趴在床上,手掌撑地,慢慢抬起上半身,保持骨盆贴床。
每次坚持5-10秒,反复做10次。
站立后仰
双手扶腰,慢慢向后仰,感到轻微拉伸即可,不可过度。
每天做3-4组,每组10次。
这个动作的原理是:通过反复向后伸展,帮助髓核回退,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很多患者坚持1-2周后,疼痛明显缓解;1个月后,大多数人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当然,如果是重度突出、已经引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医生可能还是会建议手术。但对于绝大多数中轻度患者,坚持训练远比手术风险更小、效果更持久。
四、别再犯这3个错误,你的腰才有得救错误一:一痛就卧床休息
刚发作时短暂卧床没问题,但长期卧床反而会让肌肉萎缩,腰椎更加不稳,延长恢复时间。正确做法是早期活动+科学训练。
错误二:盲目按摩、正骨
很多人腰痛就去“拍一拍”“按一按”。但如果压迫的是神经,乱按只会加重炎症和水肿,甚至造成更大损伤。一定要找正规康复机构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合。
错误三:相信“吃药就能治好”
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逆转椎间盘的突出本质。真正的“治疗”,是靠你自己把肌肉练回来,让椎间盘有地方“可退”。
别以为腰病只和动作有关,其实你吃的每一口饭也可能影响康复。
维生素D、钙、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加重腰椎负担。
长时间久坐、低头玩手机、窝在沙发里看电视,都是腰椎的“健康杀手”。
建议饮食多样化,增加豆制品、深绿蔬菜、鱼类等营养摄入,同时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轻度运动,哪怕只是散步,也比久坐强。
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判死刑”,而是“警示灯”。它提醒你:该动起来了,该重视腰部健康了。
只要你不再走弯路,掌握科学方法,比如“麦肯基伸展法”,加上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腰突患者都可以逐渐恢复,摆脱疼痛。
它只是你身体的求救信号。听懂了,它就走了。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2023年版[2] 中国康复医学会. 《康复训练手册》. 2022年[3] 人民卫生出版社.《麦肯基腰背治疗技术》.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腰间盘突出怎么治疗好的快?(腰间盘突出就是纸老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