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5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黄阿姨最近脸上长了一个小疙瘩,形状像“肉粒”,摸着不疼也不痒,本以为是皮肤老化所致,没放在心上。可几个月过后,这个小疙瘩不但没消,反而越长越大,还多了几个“兄弟”。
家人劝她去医院皮肤科看看,结果一查才知道,这其实是由HPV病毒感染引起的寻常疣!
医生提醒:这类看似普通的“瘊子”,其实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在体表的表现之一,很多人误以为是小问题,结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一提到HPV,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宫颈癌。
确实,高危型HPV与宫颈癌、肛门癌、口咽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但人们常忽视的是,低危型HPV也能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性病变,比如寻常疣、扁平疣、生殖器疣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数据显示,超过80%的“瘊子”都与HPV感染有关。一旦感染,病毒可潜伏于皮肤基底层细胞中,借助微小破损入侵,造成局部表皮异常增生。
而多数患者往往在“疣体”出现后才意识到问题,这就错过了早期识别的机会。
不是所有疙瘩都是普通皮肤病,下面这5种常见的“瘊子”形态,若在你身上悄然冒出,务必引起重视。
1、寻常疣
最常见的HPV疣体,好发于手指、手背、脚趾等部位。表面粗糙,形似小菜花,初期可能只有米粒大小,但可逐渐增大。
这种疣具有一定传染性,通过接触传播,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尤为常见。
2、扁平疣
多见于面部、额头、颈部和手背,外观看似肤色或淡褐色的小丘疹,表面光滑、略微隆起,常被误认为是青春痘或脂肪粒。
扁平疣最容易在刮脸、擦脸等摩擦刺激下扩散,一旦抓挠后更容易“串成片”。
3、跖疣
长在脚底的HPV疣体,因为常被体重压迫,表现为“嵌入式”硬块,走路时有明显刺痛感。
有些人误当作“鸡眼”,结果使用鸡眼贴后不但无效,反而使病灶加重。
4、尖锐湿疣
这是一种由HPV低危亚型(如HPV6、HPV11)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常出现在生殖器部位、肛周、口腔等黏膜区域。
初期为小肉粒,后期可融合成菜花状突起。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极需早发现、早干预。
5、丝状疣
多见于眼睑、脖子、腋下等皮肤褶皱处,表现为细长肉色突起,像是小细丝垂在皮肤上。
虽然不痛不痒,但极具扩散性,部分人会在短期内出现十余个小疣体。
HPV疣体为何反复出现?关键在于两大误区很多人发现“瘊子”后要么自行抠掉,要么上网买药霜涂抹,结果反复发作,甚至扩散得更广。
医生指出,HPV疣体反复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病毒未被彻底清除。皮损消退不等于病毒清除,HPV可潜伏在皮肤深层,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重新活跃。
二是处理方式不当。随意拔除、搔抓或热敷,不但不能“赶走”疣体,反而会造成病毒扩散,形成“种子飞散”效应。
只有通过正规医疗手段,如冷冻、电灼、激光或外用药物治疗,结合提升免疫力,才有可能实现控制。
感染HPV一定会长“瘊子”吗?免疫系统说了算事实上,并不是每个感染了HPV的人都会出现疣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90%以上的HPV感染者可在2年内自行清除病毒,而不会发展为明显病损。
这主要归功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病毒的能力。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皮肤黏膜反复受损时,病毒才有机会“露头”。
这也解释了为何儿童、孕妇、免疫抑制者更容易出现HPV相关皮肤病变。
发现身上长出疑似疣体时,正确处理方式只有一个:尽快就医确诊。
通过皮肤镜、HPV分型检测等手段,可以判断是否为病毒感染所致,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医生通常会依据疣体类型、患者免疫状况,选择如冷冻疗法(液氮处理)、电灼术、激光切除或外用咪喹莫特乳膏等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如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增强营养摄入,可有效提升免疫力,减少复发风险。
除了治疗,预防才是关键。
目前国内已上市的HPV疫苗(如九价、四价和二价疫苗),虽主要用于预防高危型HPV相关癌变,但对部分低危型HPV亦有交叉保护作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样重要: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剃须刀等私人物品
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健身房等要注意脚部防护
减少不必要的皮肤破损,避免病毒入侵“可乘之机”
“瘊子”虽小,背后可能藏着HPV感染的大问题。
不论男女老少,若身上突然长出不明突起,特别是形态特殊、发展迅速、数量增多者,请务必警惕,别让看似无害的小疙瘩成为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PV感染与防控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HPV相关皮肤病诊疗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HPV病毒及其疫苗科普手册》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刺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论男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