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有嘉言 2025-10-12 要闻聚焦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

1. 中枢性面瘫(核上瘫)

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皮质脑干束(即中枢运动神经元通路)。损伤部位在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白质、内囊、脑干(面神经核水平以上),呈交叉支配。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

2. 周围性面瘫(核下瘫)

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核以下(即周围运动神经元通路)。损伤部位在脑桥的面神经核本身、面神经在脑干内的纤维、面神经离开脑干后的颅内段(桥小脑角区)、颞骨内段(面神经管)或颅外段。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

3、关键临床表现总结

核上瘫:病灶对侧的下面部瘫痪(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但额纹存在,闭眼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伴有对侧肢体瘫痪等中枢体征。

核下瘫:病灶同侧的整个半侧面部瘫痪(包括额肌、眼轮匝肌、口周肌)。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抬眉、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可伴有味觉、听觉、分泌等障碍。

4、简单记忆口诀

中枢性面瘫(核上瘫)

“额纹在,眼能闭,瘫对侧,伴肢瘫”(强调额肌和闭眼功能保留,以及对侧瘫痪,常伴肢体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图片来源网络

周围性面瘫(核下瘫)

“全脸瘫,额纹无,眼难闭,瘫同侧”(强调整个半侧面部包括额肌和闭眼功能都瘫痪,且是同侧)。

5、诊断意义

准确区分核上瘫和核下瘫对于定位病变、判断病因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发现核上瘫体征(尤其伴有肢体无力)应立即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中风),需要紧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

核下瘫则需要进一步评估面神经本身的问题(如肌电图、听力测试、必要时影像学检查颞骨或桥小脑角区)。

敬请指正[祈祷]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我❤️,获取更多健康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科普信息分享,不构成个性化医疗建议。如有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文字:微信‬‬“康复充电站”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区分思路)》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