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0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前阵子体检时,医生皱了下眉,说她的糖耐量有点问题,建议她“注意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张阿姨一听不是糖尿病,也就没太当回事,照旧早上甜豆浆,晚上小蛋糕,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可半年后,她再去复查,结果让她傻眼了:确诊2型糖尿病。
她不解地问医生:“不是说还没到糖尿病吗?怎么突然就变了?”
医生叹了口气:“其实,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距离,比你想象得还近。”
糖耐量异常,全称叫糖耐量受损(IGT),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灰色地带”。按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标准,如果你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在7.8到11.0毫摩尔/升之间,就属于糖耐量异常。
简单说,它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已经开始出问题,但还没严重到被诊断为糖尿病。
但问题是,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超过一半的糖耐量异常者,5年内会发展成糖尿病。这不是医生吓唬人,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里白纸黑字写着的。
人体内负责调节血糖的激素叫胰岛素。当我们吃进碳水化合物,血糖升高,胰岛素就像“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糖分进去被利用或储存。
而糖耐量异常的人,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这叫做胰岛素抵抗。结果是,身体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可胰岛β细胞不是永动机。长期超负荷工作后,它们会“累坏”甚至“罢工”,导致胰岛素分泌量明显下降。到了这一步,血糖就开始持续升高,糖尿病就来了。
这就好像水坝有了裂缝,一开始还能挡一挡水,但不去修补,最后水一定会冲垮坝体。
很多人以为,只要没渴得厉害、没尿得多,就是没问题。但现实是,大多数糖耐量异常的人没有明显症状,这才让它变得危险。
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求救信号:
· 饭后特别困,总是打瞌睡;
· 肚子饿得快,吃了没多久又饿;
· 明明没吃多,却体重越来越重;
· 皮肤暗沉、粗糙,甚至脖子后黑黑的;
· 女生可能出现多囊卵巢症状,月经不规律、长痘严重。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胰岛素代谢紊乱的表现。别忽视,别硬扛。
四、别等“确诊”才后悔,糖耐量异常完全可以逆转!好消息是,糖耐量异常不是不可逆的。只要及时干预,很多人可以恢复到正常血糖,不让它变成糖尿病。
关键在于三件事:
1. 管住嘴: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高升糖指数食物,比如白米饭、甜饮料、精致面点。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豆类,帮助血糖平稳释放。
控制总热量摄入,尤其是晚餐。“七分饱”不是口号,是救命的饭量。
2. 迈开腿:坚持规律运动
不需要跑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钟、爬楼梯、跳广场舞都可以。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让细胞更愿意“开门迎糖”。
3. 定期监测:别让“无感”变“失控”
每年至少做一次OGTT,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的人群。不要等到有症状再检查,糖尿病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展。
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直言:“我们门诊里,很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其实在几年前体检就已经查出糖耐量异常,但他们觉得‘不是糖尿病就没事’,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
那么,哪些人是糖耐量异常的高危人群呢?
· 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史;
· 本人有肥胖或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表现;
· 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
· 长期久坐、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条,请高度警惕,别把“异常”当“正常”。
糖尿病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衰竭、心梗、中风……一旦发展成糖尿病,这些风险就如影随形。
但好在,糖耐量异常是一个可以回头的岔路口。你往左走,是健康;往右走,是慢性病。
别再说“还没到那一步”,因为一步跨过去,就是糖尿病。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年)》.
[3] 健康时报.《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前兆?内分泌科医生这样说》. 2024年3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糖耐量受损原因(从糖耐量异常到糖尿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