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222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很多人听过,但真正了解却不多。过去,它被误以为是“老年病”,但近几年,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也中招。我们科室在过去一年里,对180名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结果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共性:患病的人,身上常常有5个共同点。
这5个共性,不仅帮我们更早发现病情,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带状疱疹,离我们并不遥远。
很多人以为带状疱疹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我们分析的180位患者中,有超过42%是40岁以下的人。最年轻的患者,只有26岁。
医生们最关注的不是年龄,而是免疫力的状态。我们发现,这些年轻患者中,绝大多数在发病前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免疫系统被“压垮”了。
有的是连续熬夜加班、情绪波动大;有的是刚做完手术,身体还没恢复;还有的是因为长期节食减肥、营养摄入不足。
这说明什么?说明带状疱疹的根源,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体内沉睡的水痘病毒被重新激活。而这个“激活按钮”,就是免疫力。
所以,如果你最近总感觉疲乏、睡眠不好、容易感冒,甚至得了小病却久治不愈,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免疫力正在走下坡路。
我们采访了所有患者在发病前的身体状况,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近60%的人,在发病前1周左右,都有明确的不适感,但都没有当回事。
有的人是肩膀酸痛、后背发紧;有的是腰部隐隐刺痛、皮肤敏感;还有的是睡觉时总感觉某一片区域“热辣辣”的,像是晒伤。
但因为皮肤上还没有疱疹出现,多数人都以为是疲劳、落枕、或者“最近太累了”。直到几天后皮肤开始发红、冒水泡,才意识到问题不对。
这其实是带状疱疹的早期神经痛,是病毒攻击神经时发出的“警报信号”。很多患者就是因为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导致后期疼痛难以缓解,甚至留下神经痛后遗症。
所以,如果你最近出现单侧身体某一片区域持续刺痛、灼热、敏感,尤其是皮肤还没起疹子但已经疼痛明显,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排查。
这是我们最意外的发现之一。我们在问诊记录中注意到,几乎所有患者都处于高压状态,但并不自知。
有的是新晋妈妈,带娃睡不好;有的是销售岗位,业绩压力大;还有不少是照顾老人、家庭负担重的“夹心层”。
这些人有个共同点:看上去身体健康,吃饭睡觉都正常,但精神始终是紧绷的,甚至在就诊时都说“我没病,就是太累了”。
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慢性心理压力会持续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让潜伏的病毒有机可乘。
压力不会直接让你生病,但它会悄悄把你的免疫力“掏空”。如果你长时间处在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哪怕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也要警惕病毒性疾病的风险会悄然升高。
在180名患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发病初期没有及时就医,结果导致水泡面积扩大、疼痛剧烈,部分人甚至出现了面瘫、眼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起初只是右脸颊有点发红发痒,她以为是皮肤过敏,用了点药膏。三天后,眼皮肿得睁不开,眼球也红肿发痛,才急忙来医院。
结果确诊是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病毒已经波及眼神经,需要住院抗病毒治疗。她后悔地说:“早知道是这个病,就第一天来看了。”
带状疱疹不是普通皮肤病,它是神经病毒感染。如果拖延治疗,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留下长期神经性疼痛,甚至影响面部表情、视力、听力。
所以关键就在于:越早发现、越早抗病毒干预,病情越容易控制,后遗症越轻。
这是带状疱疹最隐秘、但也最关键的一点。
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小时候都得过水痘,甚至还有人说“我爸妈小时候还特地让我去跟别人一起玩水痘,说早点得完就没事了”。
确实,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病毒在你水痘痊愈后并没有彻底清除,而是“躲”在了你脊髓附近的神经节里,一睡就是几十年。
当你身体状态良好时,它乖乖地躺着不动;但一旦免疫力下降,它就会“醒来”,顺着神经纤维蔓延,最终在皮肤上爆发成一片水泡。这就是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反复发病,或者在某一侧身体总是出现疱疹。病毒就在你体内,趁虚而入。
虽然带状疱疹人人都有可能得,但以下三类人,应该特别注意: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免疫力越容易波动,病毒更容易激活。
长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往往免疫系统处于低水平状态。
长期精神紧张或熬夜族:尤其是长期失眠、焦虑、过劳人群,病毒激活风险更高。
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建议主动了解带状疱疹疫苗的相关信息。目前国内已有两种疫苗可选,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神经痛发生率。当然,是否接种,还需在医生评估下决定。
带状疱疹不是罕见病,更不是“年纪大了就要得”的自然规律。它是免疫系统“亮红灯”的信号,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停下来,好好照顾自己了。
如果你正疲惫不堪、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不妨给身体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缓冲。早点发现、早点处理,远比忍着撑着来得划算。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带状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人疫苗接种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毒性疾病中心临床观察数据(2023)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带状疱疹患病特征(医生分析180名带状疱疹患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