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63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今年68岁,是个退休的公交司机,平时不抽烟也不喝酒,自认身体硬朗。可就在上个月,他在家中突然晕倒,被家人紧急送医,诊断是脑梗死,而罪魁祸首,正是他多年不当回事的——高血压。
“我血压高是有点,但也没啥不舒服,就懒得吃药了。”老王在病床上后悔地说。
医生摇头叹息:“高血压不疼不痒,但它伤的,是你最重要的器官。”
那么,高血压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把人推向心梗、脑梗、肾衰的呢?又该怎么安全有效地把血压降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讲明白这个“沉默杀手”的真相。
一、高血压不痛不痒,却是全身血管的炸弹很多人像老王一样,觉得高血压只是“血压高一点”,没啥大不了。但实际上,它就像水管里的压力过高,时间一久,管壁就会破裂或堵死。而人体的“管道”——血管,也一样撑不住。
长期高血压会带来三大致命并发症:
· 脑梗、脑出血:血压升高,脑血管承受不了压力,容易破裂或被血栓堵住。卒中患者中,约70%患有高血压。
· 心梗、心衰:高血压让心脏长期“高负荷运转”,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 肾衰竭:肾脏是清除体内废物的重要器官,血压高会损伤肾小球过滤功能,最终出现尿毒症。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报告,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7亿,且控制率不足20%。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在“带病生活”,根本不知道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二、血压高了,到底该不该吃药?有些人一查出高血压,医生刚开了药,就开始犹豫:“我还能靠锻炼、饮食降下来不?”
医生明确提醒:如果连续多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就已确诊为高血压,需要正规治疗。
不要指望“自己调一调就好”。高血压不像感冒,它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期慢性过程,一旦确诊,药物控制是基础。
当然,并不是一吃药就得吃一辈子。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医生指导下,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有些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逐步减药甚至停药。但前提是:别擅自停药,别自己当医生。
三、降压不仅靠吃药,医生教你这5招效果更稳除了按时服药,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重要。以下这5个方法,是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降压策略:
1. 减盐:每天摄盐量控制在5克以内。中国人平均吃盐量是推荐标准的2倍,盐吃多了,血压就难降。
2. 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收缩压可降1毫米汞柱。BMI保持在24以下,是最佳“降压体重”。
3.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4. 远离酒精与烟草:酒精会引起血压波动,烟草则直接伤害血管壁,是高血压并发症的加速器。
5. 保持心情平稳:长期焦虑、紧张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飙升。学会放松,是天然的“降压药”。
这些方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长期坚持,就能让血压稳稳地降下来,避免药物剂量不断增加。
四、重视监测,让血压管理更“看得见”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一个误区:只在医院测血压。其实,家庭自测才是高血压管理的关键。
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应每天早晚测血压,记录在册。早上起床30分钟内测一次,晚上睡前再测一次,确保血压全天处于控制范围。
如果发现血压波动大、吃药后效果不明显,及时带记录本去找医生调整方案,而不是“加药靠感觉”。
五、别等并发症来了才后悔,高血压是可控的回到老王的故事,他出院后成了“医院志愿者”,常跟病友们讲自己吃亏的经历:“别像我,有药不吃、有病不治,醒悟的时候已经迟了。”
其实,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存在。只要科学管理、合理用药、大胆生活,它完全可以被控制,不发生并发症,活到八九十岁不是梦。
记住,血压这件事,不是看今天有没有头晕,而是看你未来还能不能平稳地活着。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 《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3] 《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高血压联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关于高血压的防治知识(长期高血压可致心梗脑梗肾衰医生教你降压方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