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杀精”“可乐腐蚀骨头”“可乐配方里含可卡因”——从爸妈朋友圈到办公室茶水间,这些谣言隔几个月就刷屏一次。
可真相是:大多数人连可乐到底怎么来的都没整明白。
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一位头疼患者走进雅各布药房,只想买瓶止痛药。
药剂师约翰·彭伯顿随手把自家“古柯酒”改良成无酒精糖浆,兑上苏打水,黑褐色小甜水当场卖5美分一杯。
那天没人知道,这杯“药用饮料”后来市值570亿美元,名字就叫Coca-Cola。
配方?
别猜了。2023年夏天,可口可乐公司把那张泛黄的纸从博物馆地下室搬走,塞进带指纹锁+区块链芯片的新保险柜。
官方只松口一句:里面确实有一种南美植物提取物,其余仍是“七X一X”的填空题。
想靠舌尖破案的人,舌头先被气泡麻掉。
更魔幻的是二战。1942年,艾森豪威尔给总部发密电:只要能把可乐送到前线,士兵士气能涨30%。
于是可乐跟着坦克一起登陆北非,建厂速度比美军修机场还快。
战争结束,全球64家装瓶厂原地变民用,可乐用钢盔当招牌,顺手把世界地图染成红色。
中国这块硬骨头,可乐啃了快一百年。1927年,上海屈臣氏柜台出现第一瓶,阮玲玉举杯一笑,摩登男女通宵排队。1948年内战,码头最后一班船带走生产线,上海工人把空瓶埋进黄浦江,说“总会回来”。1978年12月13日,北京饭店,中美建交前夜,双方代表用“补偿贸易”四个字把可乐重新拉回中国:我们出设备,你们用外汇买原浆。
没有广告,没有批文,一瓶可乐先让外交官私下喝嗨。
1982年冬天,北京百货大楼门口出现奇观:买一瓶可乐,送一双筷子或一只气球。
大妈们把筷子拿回家炒菜,气球塞给娃,黑水咕咚咕咚灌进肚子——中国第一场卖场促销载入教科书。
那年月,一瓶可乐2块4,相当于半斤猪肉,喝之前先拍照,底片比可乐贵。
往后40年,可乐在中国把套路玩成花:2023年“乐创无界”限定口味,扫瓶身AR码,手机立刻蹦出虚拟演唱会;美团下单“可口可乐即时送”,30分钟刻字瓶送到家门口,连“分手快乐”都能刻;健康版拿到蓝帽子认证,0糖0脂还加膳食纤维,一边喝可乐一边刷步数,罪恶感原地清零。
环保也没落下。
上海浦东“天下无废”创新中心里,废瓶秒变新瓶,2025年目标所有包装100%回收。
网友笑称:以后喝的不是可乐,是循环经济学。
可最扎心的还是数字:2022年中国区营收60亿美元,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墨西哥。
算下来,每秒有1.2万瓶可乐在中国被拧开,气泡声连成一片,像给14亿人悄悄打节拍。
所以下回再听到“可乐毁健康”的老梗,直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毁不毁不知道,但能把世界大战打成全球广告,把黄浦江边的空瓶变成60亿美元,这口黑水,远比你想象的野。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可乐和雪碧可以杀精吗(那些年我们曾经好奇的饮料可口可乐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