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遇到关节痛,尤其是天气变冷或下雨时加重,就会脱口而出:“我这是得了风湿了。” 而在医院,医生有时又会诊断说这是“类风湿关节炎”。听起来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一回事吗?到底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彻底理清这两个困扰很多人的概念。
一、 老百姓口中的“风湿”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最重要的概念:老百姓常说的“风湿”和医学上的“风湿”不是同一个概念。
您口中的“风湿”,通常是一个笼统的统称,它可能包含了十几甚至上百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它更像是一个“筐”,凡是觉得与风、湿、冷有关的肌肉、骨骼,关节的酸、麻、肿、痛,都被放了进去。
这个“筐”里主要装着以下几类疾病:
1.骨关节炎(最常见)
这是一种“磨损性”关节病,好比机器的零件用久了会磨损、老化。主要是由于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导致的关节软骨磨损、破坏。特点如下:
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早期可能是上下楼时膝盖痛。
部位:多见于负重的关节,如膝盖、髋关节、手指末端,还有脊柱。
与天气关系:确实很多患者对天气变化敏感,潮湿、寒冷时症状会加重,但这并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是诱因。
化验指标:通常血沉、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是正常的。
简单说:这是关节的“衰老”,不是免疫系统攻击自己。
2.风湿性关节炎
这是由一种叫“A组链球菌”的细菌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它主要伤害的是心脏(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的炎症反而是“一过性”的、游走性的。特点如下:
病史:多发于青少年,发病前常有咽喉痛、发烧。
关节症状:多为大关节(膝、踝、肘、腕)游走性肿痛,这个关节好了,那个关节又疼。
与天气关系:不明显。
现状: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现在已比较少见。
3.纤维肌痛综合征、肩周炎、痛风等
其他如全身广泛性肌肉疼痛的“纤维肌痛”,肩膀疼痛活动受限的“肩周炎”(粘连性关节囊炎),以及由于尿酸高导致的“痛风性关节炎”等,也常被百姓误称为“风湿”。
小结:老百姓说的“风湿”是一个症状集合,主要指骨关节炎和少数其他关节问题,其核心是“退变”和“劳损”。
二、 医学上说的“类风湿”又是什么?
“类风湿”通常特指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这是一种与上述疾病性质完全不同的病,它属于自身免疫病。
您可以把它理解为免疫系统“疯了”或者“认错了人”。本应攻击外来细菌病毒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开始持续攻击自身正常的关节组织,导致关节出现严重的炎症、滑膜增生,进而破坏软骨和骨骼。特点:
对称性:通常左右两侧肢体同一部位(如双手、双腕、双膝)会同时发病,这是其非常典型的特点。
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不灵活,持续时间往往超过30分钟,甚至长达数小时,活动后才会慢慢缓解。这是区别于骨关节炎(晨僵很短,几分钟就好)的关键点。
部位:最常见于手腕、手掌指关节等小关节,也可能累及全身其他关节。
全身性:它不只是一个关节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疲劳、乏力、低烧、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损害肺、心脏、血管、神经等器官。
化验指标:血液检查中,类风湿因子(RF)和抗CCP抗体等指标常呈阳性。
与天气关系:天气变化可能加重症状,但同样不是病因。
小结: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系统攻击自己”导致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需要早期、系统性的治疗来控制病情,防止关节变形和残疾。
三、 核心区别一览表
无论是哪种关节疼痛,自行贴膏药、吃所谓的“祛风湿”偏方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1.明确诊断是第一要务:因为不同的病,治疗方法天差地别。类风湿需要尽早使用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甚至生物制剂来抑制免疫、保护关节;而骨关节炎则以止痛、改善功能、保护软骨为主。用错药不仅没效果,还会耽误病情。
2.请找对科室:如果出现持续的、对称性的小关节肿痛和晨僵,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的风湿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通过问诊、体检、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做出明确诊断。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理清“风湿”和“类风湿”的区别,科学认识疾病,迈出正确求医的第一步。
就诊地址:泰安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痛风门诊(致远楼3楼310诊室)
联系电话:0538-6119059,6129253(部分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通讯员:张男)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风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健康科普什么是风湿什么是类风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