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麦卡的服用方法?(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苏麦卡的服用方法?(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烟又青 2025-09-26 国内要闻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病,患病率为 1/1 000~1/400,以双肾广泛囊肿形成并进行性增大为主要表现,最终导致肾衰竭。ADPKD 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除肾脏表现外,还可伴多种肾外表现,包括肝囊肿、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异常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分子遗传学机制 ADPKD 多由位于染色体 16p13.3 的 PKD1(占发病人数的 85%)和位于染色体 4q22-23 的 PKD2 基因突变引起。PKD1 和 PKD2 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ploycystin-1,PC1)和多囊蛋白-2(ploycystin-2,PC2),它们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肾小管扩张和囊肿形成。

2.  纤毛致病学说和“二次打击”学说 PC1 和 PC2 蛋白均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初级纤毛,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囊腔内液体积聚及细胞外基质重建,直至小管扩张和囊肿形成。在感染、中毒等后天因素作用下,PKD 杂合子正常等位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导致囊肿发生和进展,被称为“二次打击”学说。

【临床表现】

ADPKD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多为成年发病,常累及多个器官。

(一) 肾脏表现

1.  肾囊肿 双肾广泛囊肿形成,随病程进展不断增多、增大。部分病人出现腹部肿块,质硬,表面呈结节状,随呼吸移动。

2.  结石 约 20% 的病人合并肾结石,大多为尿酸和/或草酸钙结石。

3.  感染 是病人发热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膀胱炎、肾盂肾炎、囊肿感染以及肾周脓肿。

4.  囊肿出血和肉眼血尿 由囊壁血管破裂、结石、感染或癌变引起。约 40% 的病人在病程中出现由囊壁血管破裂引起的肉眼血尿,并反复发作。

5.  疼痛 腰腹部疼痛见于约 60% 的病人,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急性疼痛可由肾囊肿破裂出血、尿路梗阻或合并感染引起,慢性疼痛多由增大的肾脏或囊肿牵拉包膜、肾蒂或压迫邻近组织所致。

6.  高血压 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见于约 30% 的儿童病人、约 60% 合并肾衰竭的病人,在终末期肾病病人中高达 80%。

7.  贫血 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肾衰竭病人相比,ADPKD 病人的贫血出现晚且程度轻。

8.  蛋白尿 一般为持续性蛋白尿,定量多<1g/24h,是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9.  慢性肾衰竭 60 岁以上的病人约 50% 进入终末期肾病。

(二) 肾外表现

1.  囊性病变 可累及肝、胰、脾、卵巢、蛛网膜及松果体等。其中肝囊肿发生率最高,但肝功能异常少见。

2.  非囊性病变 包括心脏瓣膜异常、结肠憩室、颅内动脉瘤和腹壁疝等。颅内动脉瘤是最主要的早期死亡原因,少数病人存在血管痉挛性头痛。约 30% 的病人可发生二尖瓣脱垂。

【诊断】

ADPKD 诊断主要依据家族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

(一) 临床诊断标准

ADPKD 诊断标准分为主要诊断标准和次要诊断标准,见表 5-8-1,只要时符合主要诊断标准和任意一项次要诊断标准即可确诊。

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二) 诊断方法

1.  家族史 病人常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子代发病率为约 50%,男女均等。

2.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 和 MRI 均可用于诊断。 (1)超声: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经济且安全,判断标准见表 5-8-2。 彩超表现为肾内数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囊壁间有花色血流。

==表 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标准

15~39 岁

40~59 岁

≥60 岁

诊断标准

单/双侧肾囊肿≥3 个

每侧肾囊肿≥2 个

每侧肾囊肿≥4 个

排除标准

每侧肾囊肿<2 个

每侧肾囊肿<2 个

(2) MRI: 精确度高,判断标准见表 3。通过 MRI 方法计算囊肿与正常肾组织截面积比值,能客观量化 ADPKD 的进展速度。

==表 3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标准

肾囊肿个数

诊断标准

双肾囊肿总数≥10个

排除标准

双肾囊肿总数<5个

(三) 基因检测

以下情况可考虑基因检测:

无明确家族遗传史的散发病例;影像学不典型或与其他囊性肾病鉴别困难时;生殖咨询;儿童疑似病人的早期诊断;家族史阳性的活体肾脏捐献者。【鉴别诊断】

ADPKD 需要与以下囊肿性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 新生儿患病率约为 1/26 500,与单基因 PKHD1 基因突变有关。大多数病人出生时就患有肾衰竭或已进入到终末期肾病,并伴有先天性肝纤维化和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Caroli 病)。

2.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是婴儿最常见的囊肿性肾病,存活者多为单侧病变,发育不良的一侧肾脏广泛囊肿形成,无泌尿功能。对侧肾脏可无囊肿,常代偿性肥大或因输尿管梗阻而出现积水。

3.  单纯性肾囊肿(simply renal cyst,SRC) 约 50% 的病人 40 岁以后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一般无家族史,肾脏体积正常,典型肾囊肿为单腔,位于皮质,囊肿周围通常无小囊肿分布,无肝囊肿等肾外表现,呈良性经过。

4.  获得性肾囊肿(acquired renal cystic disease,ARCD) 常见于血液透析持续 10 年以上的病人,无家族史,一般无临床症状,需警惕囊肿并发恶性肿瘤

5.  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MSK) 因髓质集合管扩张形成肾囊肿,常伴钙质沉积和肾结石等,尿路造影典型表现为肾盏前有刷状条纹或小囊肿。

【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控制并发症及药物治疗,目标为延缓疾病进展。

(一) 一般治疗

足量饮水,避免剧烈的接触性运动。高血压时应低盐饮食,肾衰竭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二) 控制并发症

1.  高血压 应严格控制血压,延缓疾病进展,降压药物首选 ACEI 或 ARB 类药物。 2.  泌尿系统感染 选用敏感且易穿透囊壁的脂溶性抗生素,血或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用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  出血 囊肿破裂出血引起的血尿呈自限性,通常以卧床休息为主,无效的病人可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

4.  疼痛 急性疼痛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慢性疼痛卧床休息并观察,疼痛持续或较重者应参照WHO 的阶梯止痛疗法,仍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囊肿穿刺抽液术或囊肿去顶减压术。

5.  终末期肾病 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行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肾移植、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6.  多囊肝 大多无需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肝囊肿穿刺及硬化治疗、囊肿去顶减压术、部分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

7.  颅内动脉瘤 直径<7mm、无症状的动脉瘤可暂缓处理,直径>10mm 的动脉瘤或快速增大、有症状者应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

(三) 药物治疗

选择性血管升压素 V2 受体(vasopressin V2 receptor,VPV2R)抑制剂托伐普坦(tolvaptan)可有效抑制 ADPKD 的囊肿生长,已在临床应用于疾病进展较快的成年病人。

托伐普坦

[[托伐普坦]] 15 mg/片进口:苏麦卡 15 mg×5 片 440 元。 国产:瑞贝坦 15 mg×10 片 294 元。

快速进展型 ADPKD 诊断

由于[[托伐普坦]]只限于治疗快速进展型成人 ADPKD 患者,故在确诊 ADPKD 患者后需要进一步区别 ADPKD 是快速进展型还是非快速进展型。

下列 6 项中符合 3 项即可确诊为快速进展型 ADPKD[17]: (1)典型 ADPKD 家系中有患者在55 岁以前进展至 ESKD; (2)35 岁之前出现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囊肿出血或感染; (3)每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2.5 ml·min-1·(1.73 m 2)-1,连续 5 年; (4)每年TKV 增长率≥5%; (5)梅奥诊所(Mayo)分型 1 C 至 1 E; (6)PKD 1 截短型变异。(Ⅰa)

非快速进展型病例 TKV 增长率和 eGFR 下降率相对缓慢,基因变异以 PKD 1 非截短型变异或 PKD 2 变异为常见[16,18]。部分病例在一段时间后可转为快速进展型,因此非快速进展型 ADPKD 患者应在 2~3 年后再次进行评估。

标志物监测

TKV 和 eGFR 是监测快速进展型 ADPKD 的两个主要生物标志物。

一、 TKVTKV 是反映 ADPKD 进展的主要指标[19],推荐使用肾脏 MRI 图像来测量 TKV,并用患者身高校正,称为“身高标化的肾脏总体积(HtTKV)”,单位是 ml/m。MRI 测量 TKV 在重复性、精确性及风险性等方面优势明显[20⇓-22]。(Ⅰa)年龄<25 岁患者,建议使用影像立体测量法精确测量 TKV,以防止低估这部分患者的疾病进展;对于年龄≥25 岁患者,可通过 CT 或 MRI 图像获取两侧肾脏最大长径、宽径及厚径后,采用椭圆形方程估算肾脏体积(图 1)[2],或者将数据输入网页版公式估算 TKV(http://www.mayo.edu/research/documents/pkdcenter-adpkd-classification/doc-20094754)[23]。(Ⅱb)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图 1 使用椭圆形方程估算肾脏体积注:其中在冠状(a)和矢状(b)平面取最长径求得平均值对应椭圆垂直轴的长度,在近似最大横截平面测得宽度(c)和厚度(d)。举例:一例患者,男性,28 岁,身高 1.72 m,肾脏 MRI 图像上测出 a=16 cm,b=15 cm,c=7 cm,d=7 cm;代入公式总肾体积(TKV)=2×[3.14/6×1/2 (16+15)×7×7]=795 cm 3=795 ml;身高标化的肾脏总体积(HtTKV) =795 ml ÷1.72 m=462 ml/m

根据患者肾脏影像学特点,可将 ADPKD 分为 1 型和 2 型[24]。1 型 ADPKD 患者肾脏呈典型影像改变,约占全部病例的 95%;2 型为非典型肾脏影像改变,约占全部病例的 5%,具体分型标准见表 4。

==表 4 快速进展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梅奥诊所分型[24]==

分型

亚型

描述

总肾体积(TKV) 增长率/年

典型 ADPKD(1 型)

1 A

双肾囊肿弥漫分布,不同程度取代肾组织。囊肿对 TKV 影响较一致

<1.5%

1 B

1.5%~3.0%

1 C

>3.0%~4.5%

1 D

>4.5%~6.0%

1 E

>6.0%

不典型 ADPKD(2 型)

2 A

(1)单侧分布:肾囊肿仅弥漫分布于单侧肾脏,肾脏体积明显增大;对侧肾脏体积正常,无或仅有 1-2 个囊肿; (2)节段分布:肾囊肿位于单侧或双侧肾脏的一极,其余肾组织正常; (3)非对称分布:囊肿弥漫分布于一侧肾脏,肾体积明显增大,对侧肾脏囊肿数量少(3~9 个),囊肿体积不超过 TKV 的 30%; (4)不匀称分布:双肾囊肿弥漫性分布,不典型囊肿取代少部分肾组织,囊肿数≤5 个,但囊肿体积≥50%TKV;

2 B

(1)单肾获得性萎缩:囊肿弥漫分布于单侧肾脏,肾体积中-重度增大,对侧肾脏获得性萎缩; (2)双肾萎缩: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133 μmol/L,双肾无明显增大(肾脏平均长径<14.5 cm,囊肿替代正常肾组织,肾实质萎缩)

根据年龄及HtTKV 可将 1 型 ADPKD 分为 1 A、1 B、1 C、1 D、1 E 5 个亚型,其具体界值标准可查询表格获得[24]。 举例:(1)患者,男性,31 岁,身高 1.75 m,计算总肾体积(TKV)=1 258 ml,HtTKV=1 258 ml÷1.75 m=719 ml/m,在表格中查出该患者属 1 D 型 ADPKD; (2)患者,女性,61 岁,身高 1.61 m,计算 TKV=590 ml,HtTKV=590 ml÷1.61 m=366 ml/m,在表格中查出该患者属 1 A 型 ADPKD。 1 A 型患者不推荐使用[[托伐普坦]]治疗; 1 B 型患者推荐暂不治疗,随访 1~2 年后再评估 TKV,确定疾病进展情况; 1 C、1 D 和 1 E 型患者推荐使用[[托伐普坦]]治疗[24-25]。(Ⅰa)二、 eGFR

EGFR 在 ADPKD 早期无显著改变,但在中晚期是反映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使用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根据血肌酐值应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CKD-EPI)公式计算 eGFR。对于高龄、营养不良、肌肉含量少及肝功能障碍者,以血肌酐估算的 eGFR 对 ADPKD 分期不够准确,建议加测胱抑素 C,并采用含血肌酐和胱抑素 C 值的 CKD-EPI 公式计算 eGFR。(Ⅱb)

对于不具备肾脏体积测量条件的医疗机构或患者,可结合患者年龄、eGFR 水平及下降速度进行评估。(Ⅱb)

治疗剂量与调整为持续抑制血管加压素在肾脏的活性,同时避免产生夜尿过多的不良反应,建议将[[托伐普坦]]分两次服用,早晚各服用一次,间隔 8 h。(Ⅰa)推荐[[托伐普坦]]起始剂量15 mg/15 mg(早晨 15 mg,下午 15 mg),个别可酌情下午 7.5 mg 起始。随后根据耐受情况每 1~2 周增加 15 mg,逐步增加剂量到 60 mg/30 mg 或 90 mg/30 mg,或直到晨尿渗透浓度≤280 mmol/L,见图 3。不建议日使用剂量超过 120 mg。(Ⅰa)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伐普坦治疗快速进展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流程[8]==

停止治疗: 患者开始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停用[[托伐普坦]]。(Ⅰa)不良反应与监测一、肝脏损害的监测与处理使用[[托伐普坦]]治疗的 ADPKD 患者,应严密监测肝功能指标,其监测频率为起始治疗后第 2 周和第 4 周各 1 次,此后每个月 1 次,治疗 18 个月后,每 3 个月 1 次[44],见图 3。每次增加剂量 1 周后复查肝功能指标[8]。(Ⅰa)当患者出现肝脏损伤症状及体征(疲劳、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或压痛、黄疸、发热和皮疹等),或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2 倍(或升高超过基线值 2 倍)时,应立即停用[[托伐普坦]],并在 48~72 h 内重新检测 ALT、AST、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同时排除导致肝酶升高的其他因素[8]。(Ⅰa)若肝酶恢复正常,可在严密监测肝功能情况下(每周 1 次,监测 1 个月,保持 ALT/AST 水平在正常上限 2 倍以下),再次启动[[托伐普坦]]治疗。确因[[托伐普坦]]导致肝脏损伤症状和体征,或 ALT/AST 超过正常上限 3 倍时(除外其他病因),不应重启[[托伐普坦]]治疗[44]。(Ⅰa)若停用[[托伐普坦]]后肝功能异常持续存在,应咨询消化专科医师进一步处理。对[[托伐普坦]]引起的肝脏损伤应进行持续随访,直到异常指标回到正常水平或基线水平为止,见图 4。(Ⅰa)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图 4 [[托伐普坦]]导致肝损伤处理流程[8]==

二、预防和监测利水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第一次给予[[托伐普坦]]治疗的时间应选择在非工作日,以便能及时处理利水带来的各种不适。适当减少蛋白质和钠盐摄入,可减轻利水引起的不适。大多数患者治疗数天或数周后,可逐步适应。(Ⅱb)接受[[托伐普坦]]治疗的患者,**每天饮水量至少 3 L,睡前再饮水 300 ml 以上,每次夜尿后,需再饮水一次,**避免使用高糖或高脂肪液体。每天监测体重,一周内体重变化超过 3%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Ⅰb)当出现脱水,影响水化效果疾病(食物中毒、胃肠炎等),非显性失水增多(环境温度高、室外活动等),饮水受到限制(旅行、工作等)时,应及时停用[[托伐普坦]],并设法增加水分摄入。择期手术前 24~48 h,应停用[[托伐普坦]],直到可获得充分水化治疗为止。(Ⅰb)[[托伐普坦]]拮抗抗利尿激素作用[45⇓-47],引起利水,导致多尿和尿频,需预防高钠血症,控制血钠浓度在 135~143 mmol/L 之间,确保充分水化治疗,检测血钠频率与肝功能监测一致。(Ⅰa)[[托伐普坦]]治疗患者会出现轻度 eGFR 下降,停药后可恢复。当 eGFR 较基线水平下降 5%-10%时,除保证足够水化治疗外,不需要特殊处理;eGFR 较基线水平下降 10%~20%时,可继续观察,或酌情减量使用[[托伐普坦]];当 eGFR 较基线水平下降>20%时,应减量使用,或直接停药一段时间后再给予低剂量[[托伐普坦]]治疗;eGFR 监测频率与肝功能监测频率一致[8]。(Ⅱc)[[托伐普坦]]可引起血尿酸浓度升高,当血尿酸>595 μmol/L,建议使用降尿酸药物,以降低痛风发作风险[48]。(Ⅰb)推荐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按需调整降压药物剂量[41]。(Ⅱb)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苏麦卡的服用方法?(多囊肾诊断及药物治疗实操)》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