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肉=长肥肉”这句话,坑了中国人三十年。
真相是:选对部位,猪比鸡胸还友好。
后腿肉,菜市场最便宜的“死肌肉”,现在翻身了。
中国农大刚测完:CLA(一种天然抗炎油)含量比网红梅花肉高40%,代谢综合征人群吃它,胰岛素敏感度嗖嗖往上抬。
价格?
臀尖十二块一斤,梅花肉得翻一倍,CLA却没它多,冤不冤。
有人嫌后腿柴,其实炖四十分钟,撒点山楂片,纤维瞬间断开,嚼起来跟牛腱子一个路数。
一周吃三次,每次生重75g, LDL能降6.5%,比燕麦还实在。
记住,冷水下锅,浮沫撇干净,浮油别心疼,全捞走,热量直接砍一半。
牙口不好的老人,别只盯着里脊。
国家卫健委新版白皮书第一次点名“猪颊肉”,就是肉贩了叫“松板”的那两小块,脂肪12%,胶原爆表,关节润滑液自己长。
隔水蒸,筷子一压成肉丝,配两勺小米粥,膝盖上楼不咔咔响。
唯一缺点:一头猪只有二两,去得晚抢不到,跟大爷大妈拼速度吧。
至于梅花肉,现在冒出“低脂版”,脂肪从22%压到15%,价格贵三成。
听着香,实测口感发渣,煎久了像硬纸板。
真想解馋,不如买普通梅花肉,回家自己修掉可见肥油,一样15%,还省十块钱。
别被超市“低脂”标签收了智商税。
里脊最尴尬,蛋白高,脂肪低,可几乎不含必需脂肪酸,小孩吃多大便干成羊屎蛋。
实在要用,改刀后先裹橄榄油再滑炒,补点好油,屁股才不遭罪。
最后说量:成人一天生肉别过75g,扑克牌大小;三高人群减半,搭配一碗杂粮饭+两拳头蔬菜,血糖曲线平得跟飞机场似的。
记住口诀:后腿天天见,颊肉当加餐,梅花偶尔舔,里脊别当饭。
下次买菜,直接跟老板喊:“来块臀尖,要CLA!
”
他要是愣住,你就赢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身上肉疼是怎么回事?(猪身上最好吃的肉排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