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就是心脏不好,最后心衰走的。”
“心衰到底是个什么病?听起来很吓人。”
“不是说心脏不好可以吃点药控制吗?怎么还能发展到心衰?”
……
关于心力衰竭,我们时常在医院、微信群、老年群体中听到这个词,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它不是普通的“心脏累了”,而是心脏病发展到“无法再支撑生命”的阶段。
一、心衰,真的不是“虚”或“累”不少人把“心衰”理解为“心脏累了”、“气虚”、“年纪大了的正常表现”,甚至有人还想通过补药、吃点人参黄芪来“补补心”。
但事实上,心衰是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表现,是一种结构和功能都出现严重障碍的慢性疾病。
简单来说,心脏的“泵血”功能出了问题,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导致全身“供血不足”,人也就越来越虚、越来越乏力,最后可能因为重要器官供血中断而死亡。
心衰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发展到后期的共同结局。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约有 890万心衰患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如果控制不好,十几年后极有可能走向心衰。
心衰就像一个“黑洞”,一旦进入,想要逆转极其困难。
心衰并不是某一天突然发作,而是悄悄地、慢慢地“爬上身”,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
最常见的几个早期信号包括:
活动耐力下降:原来爬三楼不喘,现在走平路就气喘吁吁。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晚上睡觉时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
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小腿,按下去有坑,不容易恢复。
食欲明显下降:常常感到腹胀、恶心,饭量变小。
体重快速增加:几天内体重猛增2-3公斤,可能是体内潴留了大量水分。
这些看似“琐碎”的变化,其实都是心衰在发出警报。
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请第一时间就医检查,不要自行判断、拖延治疗。
四、心衰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中招很多人以为心衰是老年病,年轻人不需要担心。但现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肥胖、吸烟、熬夜、长期高血压不控制等因素,使得心衰出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长期服用某些损心药物,也可能在40岁前就发展为心衰。
别以为你年轻,心脏就不会“罢工”。
五、心衰并非绝症,但控制起来很“精细”虽然心衰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并不是没有办法控制。
临床上,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许多心衰患者可以长期稳定生存。
治疗上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包括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这些药物能减轻心脏负担、延缓病程进展。
器械干预:如CRT心脏再同步治疗、ICD植入等,可预防猝死、改善心功能。
生活方式管理:低钠饮食、限制水摄入、监测体重、防止感染、规律运动、按时服药。
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指出:心衰的治疗不是“治好了就没事”,而是“控制住了才刚开始”。
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定期评估、坚持服药,才能让心脏“勉强维持运转”。
六、真正的“救命密码”: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与其等到心衰来临,不如在它“未露头”时就做好防护。
心衰的根源,往往在于那些被忽视的基础病。
高血压:控制不好,心脏负担大,逐步肥厚、扩张,最终心衰。
糖尿病:血糖不稳会损伤心肌,诱发糖尿病性心肌病。
冠心病:反复心肌缺血,心脏功能逐渐衰竭。
长期酗酒、吸烟:直接导致心肌毒性,诱发或加重心衰。
所以,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防住心衰的关键。
七、心衰不是“等死”,而是“精细管理”的长期战斗很多患者听到“心衰”就绝望,以为是“癌症级别”的重病。
但其实,只要及早识别、规范治疗、严格随访,心衰完全可以“带病生存”十年以上。
关键在于:
不轻视早期症状;
不擅自停药换药;
不放弃生活希望。
心衰不是绝望的终点,而是提醒我们该“认真活”的起点。
结语心衰就像人体里的“警报器”,一旦响起,说明心脏已经“扛不住了”。
它可怕,但不可怕于无知。了解它、重视它、管理它,才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健康最基本的负责。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或你身边的亲人,早一点听懂心脏的“求救信号”。
参考资料: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力衰竭防治科普手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心力衰竭严重吗(心衰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