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岁的林晓彤是北京大学的大二学子。她的课程安排并不紧,但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凌晨两三点才放下手机休息,第二天早上常常来不及吃早餐,就靠一杯冰咖啡或功能饮料撑过上午,等到中午便随便在食堂买份炸鸡饭,晚上再点奶茶和烧烤好好吃上一顿。不稳定的饮食让她的身材也时常走样。为了保持身材,她常常一段时间内每天只喝黑咖啡或只吃水果代餐,甚至节食到头晕无法去上课,胃痛也成了常有的事。舍友觉得她这样的生活习惯不好,常常劝她纠正,她却觉得这样的自己有种柔弱美,依旧我行我素……
4月17日午后的图书馆里,林晓彤正在图书馆中看书学习,不小心碰掉了水笔,正弯腰去捡,腹部却是隐隐的一阵胀痛,像一股钝钝的力量从肋下慢慢顶起,撑得她连呼吸都小心翼翼。她下意识地用手轻轻按了按上腹,但那股胀感并没有散开,反而在深处一点点积压,手指能明显感到皮肤下那种鼓胀的紧绷感,温热、坚硬,伴着轻微的灼烧。她觉得可能是午饭吃太油腻的缘故,皱眉端起水杯喝了一口温水,想将那股不适感强压下去,但那股不适只散去了些许,依旧有股热气在胃后方缓缓推挤着。她皱眉想着赶紧学习完回宿舍吃点药,加快了自己手中的动作。
但刚写了没两分钟,那阵疼痛感又卷土重来,甚至隐隐向背部扩散。起初像一条细线,从腹腔深处慢慢绷紧,随后一点点蔓延开来,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体内缓缓拧动。林晓彤赶紧放下了自己手中的笔,轻轻揉着肚子缓解,但疼痛像是从腹部底层钻出来,带着钝重的压迫感,一寸一寸往后推挤,直顶到腰椎的地方,她捂着腹部轻轻向前趴着,呼吸变得急促,钝痛开始变成持续的绞痛,仿佛藏在肌肉深处的灼热在一点点渗透,如同暗流一般从腹前绕到背后,带着尖锐的绞痛。她试着坐直,结果疼痛更明显地冲上来,迫使她再次弯腰。
她伸出手扶着桌边,额头冒出细汗,手指不自觉地抖,疼痛终于变得无法忍受,仿佛整块腹腔被什么硬生生扯开,热辣的痛感迅速蔓延,像火一样烧灼着每一寸肌肉。她的手掌死死按着腹部,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指尖微微发抖。那种痛不再是单点的,而是从腹中深处翻腾着扩散开来,带着沉重的压力和灼热,几乎要让她喘不过气。她试图呼喊自己身边的人,却只发出断续的呻吟,额头的汗像线一样滴落,她的视线开始模糊,耳边的声音被压成一片嗡鸣,身上的力气也瞬间被抽走了大半,整个人很快重重跪倒在地。她的眼皮颤了几下,最终整个人失去力气,倒在地上。这动静很快吸引了周围同学的注意,立刻有人上前查看情况,发现林晓彤昏迷之后,顿时吓了一跳,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急救车赶到时,林晓彤的意识已经模糊,被抬上担架后仍本能地蜷缩着身子。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她进行系列检查。首先进行了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为118 g/L,白细胞计数9.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淀粉酶与脂肪酶均在正常范围内。随后进行了腹部彩超检查,超声结果提示胃壁稍增厚,十二指肠球部局部回声略欠均匀,胰腺形态、大小、回声均正常,肝胆脾亦未见明显异常。
医生又安排了上腹部增强CT以排除更深层问题。影像结果显示胃窦及幽门区轻度黏膜充血水肿,但无明显占位或结构性改变,胰腺未见肿胀或结构异常,胆总管、肝门及腹腔血管走向清晰。肝功能指标(ALT 32 U/L、AST 29 U/L)均在正常范围内,肾功能(Cr 64 µmol/L、BUN 4.8 mmol/L)也未异常。医生初步判断为急性胃炎伴轻度胃痉挛,可能与长期不规律饮食及咖啡因摄入过多有关。
主治医生叮嘱她暂时停止饮用功能饮料与咖啡,调整作息,按时进餐,并给予抑酸药奥美拉唑口服与解痉药山莨菪碱注射液肌注。观察期间,林晓彤的疼痛逐渐缓解,血压稳定在102/68 mmHg,心率约84次/分。医生叮嘱她需复查胃镜以明确慢性炎症程度,但总体判断问题不严重,可门诊随访。
医生提醒到:“虽然目前没有发现严重的器质性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身体就没有在发出信号。你现在的胃部反应,实际上已经是长期刺激下出现的应激性改变。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胃酸、胆汁分泌紊乱,胰腺的代谢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到时候即便进行治疗,问题也未必能轻易逆转。”林晓彤连连点头,手下意识地仍按着上腹,感觉那股被忽略许久的紧绷感还在隐隐存在,只是比之前轻了许多,不敢再掉以轻心。
出院后,林晓彤照着医生的叮嘱,开始一点点调整自己的生活。她把闹钟提前到早上七点,不再空腹喝咖啡,而是去食堂买豆浆和小笼包。中午不再随便点炸鸡饭,改吃清淡的蔬菜套餐,晚上也尽量不点外卖。为了避免熬夜,她强迫自己在十二点前放下手机,给自己泡一杯温水,关灯入睡。起初几天,她还是会忍不住想喝功能饮料提神,但想起那天的疼痛和医生的叮嘱,还是克制住了。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善,腹部的胀痛明显减少,她的胃口恢复了些,也能专注地学习。只是偶尔赶论文或期末备考时,她仍会感觉到上腹一阵钝钝的痛感。她也去医院检查了几次,但每次检查结果都显示她血常规、肝肾功能、淀粉酶、脂肪酶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彩超结果显示胃壁轻度改善,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她也就没有过多在意。可她却没想到,命运却不打算放过她……
2023年9月23日下午,林晓彤正在课堂上听讲,听到老师的点名之后立刻起身准备回答,但刚说出第一个字时,腹部却是突然一阵钝胀,像被什么从体内顶了一下,仿佛有股沉闷的力量从腹腔深处缓慢顶起,带着一点热度,直抵到肋下。她的声音停顿了半秒,本能的用手按了按上腹,强撑着继续说下去,但每句话间都需要深吸一口气,腹中那股热胀感没有散去,反而一点点往上推,让她说话时胸口发闷。
老师距离的比较远,并没有注意到这边的异样,又追问一个细节问题,她再次开口回答,但那股胀痛突然苏醒了一样,猛地从腹腔深处卷上来,又被一股看不见的火流推着,从胃后方缓缓蔓延,她下意识地弯下腰,双手紧紧按着腹部,脸色因为疼痛而变得发白,那股疼痛并不是单点的,而是有节奏地脉动着,从腹腔深处一波一波地往后卷,直到紧贴脊柱的位置,热感与疼痛混杂成一种难以言说的灼烧。她咬紧牙关,整个人微微颤着,眼前的讲台在光线下开始模糊晃动。
很快周围的同学发现了她的异常,连忙询问她的情况,她想开口回答却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她抬手撑在课桌边,身体几乎要倾倒,那股深处的疼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涌上来,逼得她几乎要站不稳。她的身体很快在剧痛下失去支撑,整个人顺势跪倒,教室里传来同学们惊慌的呼喊声,她感受到自己额头的冷汗顺着脸颊滴落,视线里最后的光线被白雾吞没,她下意识的想再说句话,却只吐出一声微弱的哼声,整个人缓缓倒地。周围很快一片混乱,有人寻找老师的帮助,有人掏出手机拨打120,齐心协力将她送往医院。
急救车赶到学校时,林晓彤已陷入半昏迷状态,被抬上担架后仍轻轻蜷缩着身体,双手下意识地护着腹部。送入急诊室后,医生立即启动常规急救流程,测得血压为96/60 mmHg、心率108 次/分、体温37.8 ℃。初步触诊发现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或腹肌紧张。急诊医师立刻为她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溶液静滴、止痛与解痉药山莨菪碱肌注,同时抽血送检。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提示轻度应激反应;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正常。生化检查中肝功能(ALT 28 U/L、AST 26 U/L)、肾功能(Cr 65 µmol/L、BUN 4.9 mmol/L)均正常;血糖、血脂未见明显异常;淀粉酶 54 U/L、脂肪酶 41 U/L,处于正常范围。医生随即安排腹部彩超,结果显示:肝、胆、胰、脾、双肾形态结构正常,胰腺回声均匀,无肿大或占位;胃壁轻度增厚,提示胃痉挛或轻度胃炎可能。
急诊观察两小时后,林晓彤的疼痛明显缓解,血压回升至106/68 mmHg,面色逐渐恢复。为排除潜在器质性病变,医生进一步安排上腹部CT增强扫描及心电图、尿常规检查。CT显示胃窦部轻度充血水肿,胰腺形态清晰、未见占位及导管扩张;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无缺血表现;尿常规未见异常。医生看着打印出的检验结果,眉头微微皱起,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数据。所有指标几乎都在正常范围内,血象轻微波动但不足以解释晕厥,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器官性异常——这些结果让人难以将那种突发而剧烈的疼痛联系起来。
林晓彤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听着医生说“暂时没有器质性问题”的那一刻,心里反而一阵发慌。她努力回想那种疼痛的感觉——那种从腹腔深处卷上来的灼热,真实得让她害怕。可现在,医生却告诉她一切都正常。她的手指紧紧抓着床单,掌心渗出细汗,心跳有些乱。她不明白,为什么身体会那样失控,又为什么连仪器都查不出问题。
傍晚时分,林晓彤的母亲匆匆赶到医院。她一路跑到急诊室,看到女儿脸色苍白、还插着输液针,整个人几乎要哭出来。医生耐心解释着各项检查结果——血象轻微波动,肝肾功能正常,影像学未见异常,考虑为胃痉挛或应激反应。可这些话她几乎听不进去,只紧紧抓着病历单,声音发颤:“只是胃炎,怎么会疼成那样?她都晕过去了啊!”
医生一时间没回答,只是略微沉默地合上病例本。林晓彤的母亲红着眼继续追问:“她从来没这样过,连喘气都疼成那样,你们确定真的没问题吗?是不是还要做更详细的检查?”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哭腔,既焦急又无助。医生轻声安抚她:“目前所有检查都正常,如果有隐匿问题我们会继续观察,但现在生命体征稳定,可以先住院观察两天。”母亲点着头,眼泪还是忍不住掉下来,伸手抚着女儿的额头,低声呢喃:“要是真只是胃炎,那就好了……”
然而,住院的第二天凌晨,林晓彤再次被突如其来的腹痛惊醒。那股疼痛来得比前一次稍轻,却更深,像从身体内部某个被压抑的角落一点点翻腾出来。她蜷缩在床上,冷汗打湿了枕头。值班医生立刻赶来,为她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血压略有下降,心率加快,但在止痛与解痉处理后,症状又慢慢缓解。
医生一早将情况记录在病程中,重新召集多科会诊。内科医生建议复查肝胆胰脾彩超与上消化道造影;消化科主任则提出进行胃镜和腹部增强CT复评。这些检查在接下来的两天陆续完成。结果依然显示:胃窦区轻度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略粗糙,肝胆脾肾及腹腔大血管形态结构正常,未见异常积液或占位。胃镜下见轻度表浅性炎症,无明显糜烂或出血。主治医生反复对比检查报告,甚至请影像科主任再次阅片,仍未发现能解释剧烈腹痛的病因。实验室检查的生化指标稳定,血淀粉酶、脂肪酶仍在正常范围,炎症反应指标轻微波动。医生一边皱着眉,一边在病历上写下“原因待查,考虑功能性胃肠反应或神经性疼痛”。
那几天,林晓彤几乎不敢再吃任何刺激性食物,稍微喝口温水都小心翼翼。她询问医生自己到底怎么了,医生沉默了几秒,只能安慰道:“从目前来看,没有严重问题,但你的身体确实在发出信号。我们会继续观察,也希望你别太紧张。”
话音刚落,坐在旁边的母亲猛地抬起头,眼眶已经红了。她的手一直攥着女儿的手背,听到“没有严重问题”这几个字时,反而更慌乱。她哽咽着问:“她疼得那么厉害,还晕过去,你却说没问题?那你告诉我,这到底算什么?”她的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尖锐。
医生放下病例,轻声解释:“所有的影像和化验结果都正常,没有器官损伤的迹象。”母亲摇着头,声音发抖:“我不信!她以前从没这样过,一个胃炎能痛成那样、能晕过去?是不是仪器出问题了?是不是检查没查到什么地方?”她说到一半,眼泪已经止不住地落下来。医生没有立刻回应,只是叹了口气,神情凝重地合上病例本。
医生沉默片刻后,抬头望向监护仪上平稳的曲线,又看了一眼病床上的林晓彤。她的面色比前几天好了些,但神情仍带着隐约的紧张。医生想了想,还是开口道:“有时候,疼痛不一定都能在常规检查里体现出来。我们再从一些小的、功能性方面看看。”当天下午,他重新联系了内分泌科与神经内科的同事,请他们协助排查少见的代谢性或神经性问题。林晓彤被安排做了血糖耐量试验、甲状腺功能五项、电解质分析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测试。检查过程中,她的心率、血压和血糖变化都被实时记录。结果一一回到医生手中——血糖波动正常,甲功结果在参考范围内,电解质平衡良好,自主神经反射未见明显异常。
医生又安排她做了腹部血管多普勒超声和腹腔神经丛区域的MRI扫描,以排除血流灌注异常或局部神经压迫的可能。影像结果依然显示一切正常,血流通畅,无狭窄或结构异常。医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成堆的报告单,眉头始终没有松开。他用笔在病程记录上写下:“反复腹痛,病因未明。考虑轻度功能紊乱或心理应激相关因素。”
医生拿着厚厚一叠报告,走进病房时神情凝重。林晓彤靠坐在床头,手上还留着针眼的痕迹,母亲守在一旁,一夜未合眼。医生轻轻放下病历,说话的语气格外缓慢:“我们又查了一轮,所有结果依然正常,没有发现器官性病变。现在的情况,可能属于功能性紊乱或心理应激引起的反应……”
母亲怔了一下,随即摇头,声音哽咽:“你们每次都说正常,可她天天疼,疼到晕过去,这怎么可能是心理问题?”她的情绪陡然失控,猛地站了起来,双手紧紧握成拳,眼中布满泪光:“我不信!是不是你们仪器出了问题?一个二十岁的小姑娘,怎么会无缘无故这样?”医生沉默地站在原地,没有急着反驳,只低声说:“我们理解您的心情。现在能做的检查都做了,没有发现异常,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希望您也能理解我们……”
听到这句话,母亲的情绪彻底崩溃,她几乎是颤抖着指着医生,声音嘶哑:“你让我怎么理解?她疼得脸都发白、出冷汗、晕倒在课堂上,你告诉我没问题?要是你们的孩子这样,你也能这么平静吗?”她的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回荡,带着压抑了几天的恐惧与愤怒:“她才二十岁出头啊!从小身体好好的,现在突然疼成这样,你们查了这么多遍都说正常!也不是非要查出什么大病,但至少要有个明确的答案吧?你们除了不停地开检查,还能做什么?!”
狭小的病房里空气几乎凝固,只有输液器滴落的声音在静默中细微回响,一滴一声,像计时器在提醒着每一秒的漫长。林晓彤半靠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乱,母亲的哭声逐渐压低成断断续续的呜咽。医生站在床边,仍保持着镇定的姿态,却也一言未发,神情沉重。就在空气快要绷断的瞬间,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哒、哒、哒”,节奏稳而有力。
门被轻轻推开,科室主任出现在门口。年近五十的他戴着眼镜,神情一贯冷静,目光扫过病房内的气氛,眉头微蹙,低声问:“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主治医生立即迎上前,小声汇报道:“患者腹痛反复发作,检查结果一直未见异常。家属对诊断意见有疑虑。”主任点了点头,走到床前,目光落在林晓彤身上,又看向一旁神情恍惚的母亲。
主任沉默片刻,伸手拿过主治医生手中的病例,迅速翻阅几页。他的目光在检验报告间停留,神情由平缓转为深思。室内再次陷入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细碎声。最终,主任在病历的最后一页停下,目光凝在一串数字上。那一瞬间,他的神情明显变了。眉头慢慢拧紧,眼镜后的目光变得锐利而专注。他又低头翻回前几页,把几份化验单和影像报告摊开并列在一起,反复比对着某个数据区间。时间仿佛在那一刻被拉长,空气中连输液滴落的声音都变得格外清晰。
几秒后,他的手指在病例上轻轻敲了两下,迅速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支黑色圆珠笔,在病历的空白处写下几行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写完后,他抬起头,神情恢复冷静,但语气明显带着一丝急促:“马上联系检查室,尽快安排这项项目。”主治医生愣了一下,连忙应声。主任点头,又补了一句:“走绿色通道,不要等。结果出来后直接送我办公室。”
几个小时后,新的检查报告被送到了主任办公室。窗外的天色已暗,主任坐在办公椅上,一页一页地翻阅,神情越来越沉。他停下笔,轻轻敲了两下桌面,像是在权衡,又像在确认什么。短暂的犹豫后,他起身拿起病例,转身离开办公室。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母亲抬头,看到主任进来,连忙站了起来。主任没有说话,只朝她点了点头,径直走到病床旁,他俯下身,伸手在她腹部某个位置轻轻按了一下。那一瞬间,林晓彤的身体猛地一僵!指尖下意识的抓紧了床单,呼吸急促了一下,额角立刻渗出细汗,忍不住发出一声几乎被压抑到喉咙里的低吟。至此,罪魁祸首总算是被抓住了,谁都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个病!
胰腺癌在临床上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它的可怕不在突发,而在隐匿。早期几乎没有特异症状,常以轻微的上腹不适、胀气或食欲下降为主,极易被误认为普通胃病,从而错过干预时机。胰腺位于腹膜后,深藏于胃与脊柱之间,这种位置决定了即便早期出现病变,也难通过常规体检发现。等到持续腹痛、体重下降或黄疸时,往往已是进展期。早期模糊的表现,使胰腺癌成为医学上最难识别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年轻患者逐渐增多,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频繁摄入含糖饮料、空腹喝咖啡、作息紊乱、精神紧张,都会让胰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胰腺每天分泌大量消化酶来分解食物,如果饮食不规律或经常空腹,它就会在没有工作对象的情况下持续分泌消化液,这些酶反过来刺激自身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复的微损伤累积,会让细胞修复机制紊乱,增加异常增生的风险。年轻人代谢旺盛,往往能掩盖异常,使问题更难被察觉。
林晓彤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中极具代表性。长期熬夜、早晨不吃饭、空腹喝功能饮料或冰咖啡、中午吃炸鸡饭,晚上再以奶茶和烧烤犒劳自己。这些习惯让胰腺反复处于过度分泌和缺血交替状态。空腹饮用刺激性饮品会让胰液大量分泌,缺乏食物缓冲则造成胰液反流伤害,熬夜又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胰腺灌注下降,代谢产物堆积,组织反复受损。偶尔出现的上腹钝痛被误以为胃病,其实是胰腺负担过重的信号。胰腺疼痛位置深、钝、向后背放射,前倾可缓解,平躺加重,与胃炎完全不同。
早期胰腺癌难以发现,是因为现有检测手段有限。普通B超容易被胃气遮挡,难以看到胰腺尾部;CT或MRI虽能成像,但病灶若不足1厘米常被忽略。早期患者的血液指标如淀粉酶、脂肪酶往往正常,医生只有在高度怀疑时才会安排增强CT或内镜超声。许多病例都是在排除所有其他疾病后才被确诊。
研究表明,胰腺癌与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状态会刺激细胞异常分裂,吸烟饮酒增加氧化应激,反复食用高温油脂和反式脂肪会引起慢性炎症。女性中,长期节食、代餐、断食造成内分泌波动,也影响胰岛功能。像林晓彤那样反复节食、空腹喝咖啡、夜晚暴饮暴食,是当代年轻人常见的风险模式。
胰腺癌的早期信号包括上腹钝痛、食欲下降、早饱、轻度体重减轻、向背部放射的疼痛。当胆管受压可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粪便变浅,若胰岛细胞受损,还会出现血糖波动或新发糖尿病。多数人把这些表现误以为胃病或劳累,等症状持续加重再检查时,往往已错过早期干预。
预防的关键不在检查,而在生活方式。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减少高脂高糖食物、避免反复加热油脂、远离夜宵,是保护胰腺的基础。避免空腹饮用咖啡和能量饮料,保持稳定体重,减少节食与暴食循环,保证规律睡眠与情绪稳定,戒烟限酒,都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对有家族史、慢性胰腺炎或糖尿病者,应定期做影像学筛查。
林晓彤的经历提醒人们,疼痛虽不等于重病,但反复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绝不能忽视。那些暂时查不出的异常,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胰腺癌并非突发,而是长期代谢失衡与生活透支的结果。年轻不是护身符,健康来自日复一日的小选择——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与自我约束。这些看似平凡的习惯,才是防止胰腺被压垮的真正屏障。
资料来源:
[1]杨加培,魏若梦,卢秀花,等. 我国胰腺癌药物临床试验开展现状及特征分析[J].医药前沿,2025,15(26):14-17.DOI:10.20235/j.issn.2095-1752.2025.26.004.
[2]程亦飞. 增强CT联合多参数MRI对局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5,9(12):94-96+100.DOI:10.20267/j.issn.2096-3807.2025.12.029.
[3]宋深磊. 带您了解“癌中之王”——胰腺癌[J].抗癌之窗,2025,(02):40-43.DOI:CNKI:SUN:KAZC.0.2025-02-013.
(《20岁北大女学生反复腹痛腹泻,多次肠镜和腹部CT都正常,换了一个科室后竟查出这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肚子一阵一阵的痛,是怎么回事?(20岁女学生反复腹痛腹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