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咽喉深处,有一对被称为扁桃体的器官,它们不仅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健康话题。扁桃体位于口咽部两侧,呈卵圆形,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口腔或鼻腔进入体内时,扁桃体首先发挥作用,通过其丰富的淋巴细胞识别并吞噬这些外来入侵者,从而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然而,扁桃体并非总是“忠诚的卫士”,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成为疾病的源头,引发反复的炎症、化脓甚至影响呼吸和睡眠。因此,关于扁桃体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何时该切?切了有影响吗?”成为许多患者和家长关心的核心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扁桃体的生理功能、常见疾病、手术指征以及术后影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器官的健康选择。
扁桃体的生理功能远不止于简单的“免疫屏障”。它们是人体淋巴组织的一部分,属于咽淋巴环(Waldeyer's ring)的重要组成,与腺样体、舌根淋巴组织等共同构成一个环状的免疫防御网络。扁桃体内部含有大量的B细胞和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激活免疫反应,帮助身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尤为活跃,因为此时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扁桃体承担了更多的免疫任务。研究表明,扁桃体在儿童期的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扁桃体的免疫功能逐渐减弱,成年后其重要性相对降低。尽管如此,扁桃体仍然在维持咽喉部的免疫平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扁桃体并非唯一的免疫器官,人体还有脾脏、淋巴结、骨髓等多个免疫组织协同工作,因此即使扁桃体被切除,身体的免疫系统仍能通过其他途径维持正常功能。
然而,扁桃体的“忠诚”并非无懈可击。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成为疾病的温床。最常见的扁桃体疾病是急性扁桃体炎,通常由细菌(如链球菌)或病毒(如腺病毒)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咽喉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发热、扁桃体红肿甚至化脓等症状。急性扁桃体炎通常可以通过抗生素或对症治疗得到缓解,但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的特点是扁桃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患者常感到咽喉不适、异物感、口臭,且容易反复感冒。更严重的是,扁桃体反复发炎可能导致扁桃体肥大,尤其是在儿童中,肥大的扁桃体会阻塞气道,引起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影响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此外,扁桃体还可能成为局部感染灶,即病原体在扁桃体内长期潜伏,不断释放毒素,可能引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全身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虽然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医生会高度警惕其潜在风险。
面对扁桃体的种种问题,患者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何时该切”。扁桃体切除术(Tonsillectomy)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但并非所有扁桃体疾病都需要手术干预。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根据国际和国内的临床指南,以下几种情况是扁桃体切除术的主要指征:首先,反复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是手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认为,如果患者在一年内发作7次以上,或连续两年每年发作5次以上,或连续三年每年发作3次以上,且每次发作都伴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化脓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医生会建议手术。其次,扁桃体肥大导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也是重要的手术指征。儿童患者若因扁桃体肥大出现夜间打鼾、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等症状,长期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和面部骨骼生长(即“腺样体面容”),此时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成人若因扁桃体肥大导致严重睡眠呼吸暂停,影响日间功能和心血管健康,也应考虑手术。此外,扁桃体周围脓肿(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单侧咽喉剧痛、张口困难)在反复发作或治疗后仍存在慢性感染灶时,也需要手术切除。最后,若扁桃体出现可疑的肿瘤性病变,如单侧扁桃体进行性增大、表面不规则、伴有出血或疼痛,必须通过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决定是否进行扁桃体切除术时,患者和医生需要权衡手术的利弊。手术的潜在好处显而易见:彻底消除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改善因扁桃体肥大引起的呼吸和睡眠问题,降低患全身性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手术后睡眠质量的改善可能会带来白天精神状态、注意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然而,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扁桃体切除术也不例外。最常见的风险是术后出血,尤其是在术后5-10天,当手术创面的假膜脱落时,可能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严重时需要再次手术止血。其次是疼痛,术后咽喉部疼痛通常持续1-2周,影响进食和说话,需要良好的疼痛管理和营养支持。此外,手术还可能带来感染、麻醉风险以及极少数情况下的邻近组织损伤。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这些风险,但患者仍需充分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
那么,扁桃体切除之后,对身体有影响吗?这是许多患者,尤其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答案是:短期可能有轻微影响,但长期来看,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很好地代偿,不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如前所述,扁桃体只是人体众多免疫器官之一。切除后,其他淋巴组织(如咽后壁的淋巴滤泡、颈部淋巴结等)会逐渐承担起部分免疫功能。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扁桃体切除术并不会增加患者日后患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与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事实上,许多反复发作扁桃体炎的患者在手术后,反而因为摆脱了慢性感染灶,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感冒次数减少。对于儿童而言,手术后生长发育通常不受影响,反而可能因睡眠质量提高而促进健康成长。当然,术后短期内,患者可能会感觉咽喉干燥或轻微不适,但这通常是暂时的。总的来说,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尤其是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
在做出手术决定前,患者应与耳鼻喉科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手术的必要性、预期效果以及可能的风险。医生会根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包括内镜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ASO滴度等)做出专业判断。对于犹豫不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先尝试保守治疗,如加强免疫力、避免诱发因素等,观察病情变化。最终,决策应基于科学证据和个体化评估,而非道听途说或过度担忧。总之,扁桃体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既有其重要的防御功能,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成为健康的负担。了解扁桃体的生理与病理,正确认识手术的指征与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健康抉择,维护咽喉乃至全身的健康。
作者: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张武峰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扁桃体功能作用是什么(扁桃体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与健康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