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夏天,耳朵就开始痒,忍不住用手挖、用棉签掏,甚至拿发卡“刮一刮”,图一时舒服。然未过数日,耳朵似是“耍起了性子”,居然红肿起来,且流脓不止,疼痛难忍。这种反复折腾,最后往往是医生一句话:“你这是外耳道炎,别再挖了。”
特别是中老年人,听力逐年下降、皮肤变薄、免疫力减弱,耳朵成了最容易“闹情绪”的地方。明明是个小问题,却因为一个个日常习惯,拖成了反复发作的老毛病。其实,外耳道炎真的不是药吃多了才好,而是习惯改对了,身体自然慢慢修复。
如果你想让耳朵恢复平静,那就从现在开始,坚持一个月,先改掉这几个“看似无害”的习惯。
首先,莫要再频繁地掏耳朵了。
许多人认为耳屎是脏污之物,宛如身体内的“垃圾”,若不将其掏净便觉不适。实则,实际上,耳屎宛如耳朵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耳部的安宁。其不但具备防水防尘之能,亦有一定的抗菌功效。频繁掏耳朵,就像是反复破坏耳朵的防护墙,不仅容易把耳道刮伤,还可能带进细菌,引起感染。特别是用指甲、发卡、火柴棒这些“野路子”的工具,伤害更大。如果耳屎真的多了,可以定期去医院清理,不要自行操作。
其次,洗澡、游泳时一定要注意防水。耳道实则对水极为忌惮,公共泳池之水尤甚,细菌于此“乘虚而入”的概率颇高。如果你每次洗头都不注意保护耳朵,水就像是“间谍”一样悄悄渗进去,在耳道里滞留,引发炎症。若已患外耳道炎,则更需防水。因哪怕仅有少许水残留,亦可能致使炎症难以痊愈。洗澡时可以轻轻按住耳朵外口,或者用棉球轻柔地遮挡,游泳时最好佩戴耳塞进行防护。
再次,耳朵痒了,不代表你该去挠它。这其实是耳道在“发出信号”,可能意味着出现了炎症、真菌感染,或是对某些物质过敏。此时,你越是搔抓,它就越是痛苦,愈发红肿,甚至会因搔抓而出现渗液,进而遭受细菌感染。如果实在痒得难受,可以冷敷缓解,或用温毛巾热敷耳周,并尽早去医院检查对症处理。莫要勉强支撑,亦莫擅自滴药水。盖因有时药不对症,反倒会使病情愈发严重。
说了这三点,不妨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来敲敲警钟。李叔都64岁啦,他耳朵常年都是湿湿的,还时不时发痒。他觉得是耳屎堵了,三天两头拿棉签掏,有时还用掏耳勺“深挖”。结果耳道越掏越痒,后来还开始流脓、发臭,到医院一查,是典型的慢性外耳道炎,耳道皮肤都脱落了。医生叮嘱他一个月内严格禁水、禁挖,并每天用干净毛巾擦干耳朵,情况才慢慢好转。李叔感慨:“这病不是药治好的,是我忍住手治好的。”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习惯决定恢复,治疗只是辅助手段。
为何外耳道炎总是间歇性好转后又复发呢?
其实这正是“没改掉坏习惯”的结果。外耳道的皮肤很薄,就像气球表面,稍有摩擦就破皮。皮肤一旦受损,细菌或真菌便极易入侵。不少人依旧照常洗澡、掏耳,致使耳道陷入反复刺激与感染的恶性循环。有些人甚至误以为“耳朵发炎就是火气大”,乱吃清热药,耽误了真正需要修复的关键时间。
耳朵恢复过程中,还有哪些生活细节要注意?
其实耳朵的“自愈力”是很强的,只要不继续伤害它,它自己就能慢慢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里可留意以下几点:
保持耳朵干燥,尤其是天气闷热时,尽量少用耳机、戴帽子,让耳道透气;
莫使用公共耳机与电话,以防交叉感染;
衣领、枕巾常洗常换,减少细菌滋生;
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人,更要注意耳朵护理,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耳部一旦受伤或感染,恢复速度会更慢。
如果你能从今天开始,坚持一个月不乱挖耳朵、不让水进耳朵、不自行滴药水,耳朵其实是可以“原谅你”的。它会一点点恢复,就像一张揉皱的纸,只要不再被压,不久就能平整如初。外耳道炎看似只是普通的小毛病,然而一旦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便会给生活质量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人耳朵一碰就痛,夜里翻身都难入睡;有些人反复感染,甚至发展为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与其被动接受吃药打针,不如即刻出发,率先改变习惯,再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外耳道炎多久能治好?(如果想外耳道炎慢慢好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