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7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只是睡了一觉,怎么醒不过来了?”
凌晨两点,急诊室门外传来一阵哭喊。58岁的刘先生前一天晚上还好好的,吃完饭看了会电视,便早早上床休息。可第二天清晨,家人却发现他昏迷不醒,面色苍白。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脑梗死,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留下了语言障碍和偏瘫的后遗症。
医生叹息道:“其实他的身体早已发出过警告。”
脑梗,全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引起身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疾病。它不是“老年病”,也不是“突发病”,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00万人,其中约80%为脑梗死。更值得注意的是,脑梗的发病年龄正在不断年轻化,40岁以下人群的比例已超过10%。
中国卒中学会指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等是脑梗的重要诱因,而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将直接决定脑梗的风险。
脑梗的确来得突然,但它从来不是毫无征兆。很多人在发病前,身体已经悄悄出现了一些异常,只是被忽视了。
医生提醒,如果身体出现以下三种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
1. 睡醒后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很多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几天,会出现单侧手脚发麻、无力,尤其是在清晨醒来时最为明显。这是因为夜间血压波动大,容易诱发脑部微小血栓形成,造成短暂性缺血。

如果你早上起床时,发现一只手握东西发软、走路一边偏斜,千万不要以为是“睡姿不对”,很可能是脑部供血出了问题。
2.语言不清、说话含糊
脑梗影响的是大脑,而大脑的语言中枢一旦缺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话不利索。有些人突然开始说话结巴、吐字不清,甚至听不懂别人的话,这些都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表现。
这种情况被称为“脑梗预演”,虽然症状可能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自行缓解,但一旦忽视,真正的脑梗很可能随之而来。
3.突发性头晕、行走不稳
大脑负责身体的平衡协调,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导致突然头晕、天旋地转、走路歪歪斜斜。特别是本身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人群,这类症状更不容小觑。
有研究表明,约有68%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1周内曾出现过反复性头晕或短暂性视力模糊,但大多数人都未加重视。
“中风120”口诀,一分钟自测脑梗风险为了帮助大众识别脑梗的早期信号,中国卒中学会推广了“中风120”识别法:
1 看一张脸是否对称;
2 试举双手,是否有一侧无力;
0 聆听语言,是否说话含糊不清。
只要出现其中一项异常,就应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送医。脑梗急救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一旦错过,脑细胞坏死将不可逆。
脑梗并非命中注定,关键在于预防不少人以为脑梗是“老年运气差”,其实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80%以上的脑梗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做好几件事,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第一,控制三高是预防脑梗的基础。特别是高血压,长期高压状态下,血管壁会硬化、狭窄,更容易形成血栓。
第二,保持适当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脂沉积。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第三,合理饮食也是关键。少吃油腻、咸食和糖分高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
此外,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定期体检,也是构建“抗脑梗防线”的重要一环。
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近年来,“35岁脑梗”的新闻屡见不鲜。工作压力大、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已让脑梗悄然盯上了年轻人。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朝晖指出,年轻人脑梗往往发病急、进展快,而且更容易被误判为“没休息好”。因此,年轻人更应了解脑梗信号,做到早识别、早干预。
脑梗从来不是毫无征兆的“突袭”。它像是在黑暗中悄悄逼近的敌人,虽然脚步轻,却有迹可循。
如果你或家人近期频繁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含糊、头晕走不稳等症状,请不要犹豫,第一时间就医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换来晚年的健康和尊严。
别让“本可以预防”的脑梗,成为人生无法挽回的遗憾。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1版)》.
李朝晖. 年轻人脑卒中发病特征及预防策略.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脑梗塞初期症状(脑梗来临并非静悄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