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光靠钙和维生素D,根本“拦不住”骨质疏松。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国权威指南给出的明确结论。很多人听到“骨质疏松”这四个字,第一反应是:多喝牛奶、多晒太阳、吃钙片。以为只要这样,就万事大吉。但现实是:每一次轻微跌倒造成的骨折,背后都藏着长年累月没被重视的骨质疏松。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32%。也就是说,每3个人里就有1个骨头正在“偷偷变脆”。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直到有一天一摔骨折,才追悔莫及。
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骨质疏松=缺钙”,但真正的问题远比这复杂。
骨骼其实每天都在“拆旧建新”,这叫骨代谢。正常情况下,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互相配合,旧骨被吸收掉,新骨及时补上。但随着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某些疾病影响,这种平衡会被打破——破的多、长的少,骨头自然越来越脆。
所以,骨质疏松的根本问题,不是“钙不够”,而是“骨流失速度太快,补不回来”。这时候,如果还只靠钙和维生素D,就像拿水盆往漏水的水缸里倒水,越倒越空。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骨质疏松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明确指出: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核心干预手段。
钙和维生素D确实有用,尤其在预防阶段。
钙是骨骼的主要原材料,维生素D是“搬运工”,帮钙从肠道吸收进血液,再送入骨头。这两者缺一不可。但问题在于,补钙和晒太阳最多算“打地基”,真正的“盖楼”还得靠药物调控骨代谢。
很多人吃了几年钙片,骨密度却越来越低,最后还是骨折了。这不是补错了,而是压根没用上该用的药物。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年)》早就指出:骨折风险升高或已有骨折的人群,应当启动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骨头被破坏得太快”。治疗的第一步,必须先“刹车”。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最成熟、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代表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等。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量流失。
研究数据显示,双膦酸盐可将椎体骨折风险降低达50%,髋部骨折风险降低达30%。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石药物”。
但它的使用有讲究。必须空腹服药,配足量清水,服药后30分钟内不得躺卧,否则容易刺激食管,甚至导致食管炎。胃食管反流、食管狭窄等患者需谨慎使用。
2. 成骨类药物:刺激骨头“再生工厂”如果说抑制破骨是“刹车”,成骨药物就是“油门”。两者配合,骨头才能“又稳又长”。
特立帕肽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重组人副甲状腺激素。它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新骨形成,适合骨密度极低、反复骨折、高龄女性等高风险人群。
中国2022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明确推荐:高风险患者可优先使用特立帕肽类成骨药物。
使用方式为每日皮下注射一次,疗程不超过24个月。价格相对较高,适合重点人群作为“强化干预”使用,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规范疗程,不能随意停药。
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流失速度明显加快。雌激素类药物或其类似物能有效降低骨转换率,对防止骨质疏松有显著作用。
雷洛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能模拟雌激素对骨的保护作用,同时避免对子宫和乳腺的不良刺激。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尤其是合并乳腺癌高风险的女性患者。
但这类药物也有禁忌,比如血栓病史、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不建议使用。必须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4. 生物制剂:新一代“靶向武器”地诺单抗是一种新型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阻断RANKL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
它的优势是:每半年注射一次,效果持续稳定,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或疗效不佳的患者。研究显示,地诺单抗可显著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
但它也有风险:一旦停药,骨密度迅速下降,甚至有“反跳性骨折”发生。因此,停药前必须衔接其他骨保护治疗,不可随意中断。
并不是骨密度稍低就要立刻吃药。关键在于风险评估。
权威指南推荐使用FRAX工具,这是一种基于人群数据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结合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有无吸烟、饮酒、用药史、骨密度等多项数据,计算未来10年内发生重大骨折的概率。
如果风险超过一定阈值,就建议启动药物治疗。不是“看骨密度单子”,而是看“骨折风险”,这是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逻辑。
药吃得久,才算真治疗很多人吃药三个月就觉得“骨头没事了”,然后就停了。结果过两年又骨折,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控制住病情。
骨质疏松是慢性病,治疗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双膦酸盐类药物通常使用3~5年,之后医生会评估是否“停药观察”或“换药维持”;成骨药物如特立帕肽最多使用2年,之后建议接上抗骨吸收药物继续维持;地诺单抗不能直接停药,否则骨折风险暴涨。
不是怕药副作用,而是怕骨头再断一次。一旦骨折,生活质量、独立能力、甚至寿命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骨折不是“疼一下”,是人生的转折很多人以为骨质疏松就是“骨头松一点”,不痛不痒。但实际上,它是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的关键杀手之一。
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30%。很多老人骨折后就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长期卧床,后续并发症接踵而至。
你以为只是没补好钙,实际上是在给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
如果你已经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立刻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 年龄超过65岁,尤其是女性
· 曾发生过低能量骨折(轻微摔倒就断骨)
· 骨密度T值低于-2.5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 有骨折家族史
· 体重过低或营养不良
骨质疏松不是“补补就好”,而是该吃药就得吃药。
结语骨质疏松≠单纯缺钙,治疗远不止钙+D。
4类药物各有分工,科学用药才能真正预防骨折。
补钙是起点,药物才是拦住骨折的终点。
参考文献①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年)[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2, 15(5): 497-520.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骨质疏松吃什么药?(骨质疏松别只会用钙维生素 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