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4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肚子总是咕噜响、放屁多,是不是得肠癌了?”很多人被这个问题吓过。尤其是中年人,一旦肚子不舒服,开始频繁放屁,就忍不住上网搜“是不是肠癌前兆”。
结果各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扑面而来,把一个普通的肠道反应说得像“命悬一线”一样。但真相到底是什么?肚子响、放屁多,真的和肠癌有关吗?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一次讲清楚。
放屁多、肚子响,是身体在“报警”吗?不是所有的“响动”,都是坏事。人每天平均放10~20次屁,甚至有些人更多。这是肠道正常的“排气”行为。食物经过胃肠道被消化时,会产生气体——一部分来自我们吞下的空气,一部分来自肠道菌群分解食物时的产物。
肚子“咕噜响”,其实是肠蠕动的声音。尤其在空腹时,胃肠道为了“清肠”,会启动一次次强有力的蠕动,这种声音就像水管里的气泡一样。正常情况下,这些声音不会疼,也不会影响生活。所以,单纯的放屁多、肚子响,大多数不是病,更不是癌。
哪些情况,才可能是肠癌的“信号”?重点来了——不是“响”,而是“变”。真正要警惕的是肠道习惯发生了变化,并且持续存在。
比如:
原本正常排便,现在突然便秘或腹泻交替;
大便形状变细、变扁,像铅笔一样;
大便带血,尤其是鲜红色、暗红色或夹杂黏液;
排便不尽感,总觉得“没拉干净”;
体重突然下降、食欲变差;
持续腹胀或隐痛,越来越严重。
这些,才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关键症状。而且,必须不是偶尔一次,而是反复出现,并且有加重趋势,才有可能提示肠道有结构性病变,比如息肉、肠炎,甚至肠癌。
肠癌为什么这么“沉默”?肠癌早期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因为它“没啥特别症状”。很多早期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体检时发现了潜血或者肠镜发现了息肉,进一步检查才查出肿瘤。而有症状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了进展期。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卫健委近几年一直在强调:高风险人群要定期做肠镜。不是等到不舒服了才查,那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
“高风险人群”是谁?你在不在其中?不是所有人都要年年做肠镜。但有些人,必须提早关注肠道健康。
比如:
年龄超过45岁;
有家族肠癌史(一级亲属);
有肠息肉病史;
长期便秘、腹泻或肠道炎症;
长期高脂低纤饮食,爱吃红肉、腌制食品;
吸烟、喝酒、缺乏运动。
这类人群,通常建议在40岁左右就开始做第一次肠镜,之后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
放屁多,真的是“吃出来”的如果你最近放屁特别多,先别急着怀疑癌症,看看你最近吃了什么。豆类、红薯、洋葱、碳酸饮料、高糖食物、乳制品……这些食物在肠道里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特别是乳糖不耐受的人,一喝牛奶就出问题。
有些人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发酵功能增强,也会导致频繁放屁、腹胀。这种情况,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往往就能缓解。换句话说,放屁多,90%是肠道功能问题,只有极少数是器质性病变。
那肚子咕噜响,是不是也能吃出来?
是的。空腹时间太长、吃饭太快、吃了难消化的食物,都会引起肚子响。还有一种情况叫“肠易激综合征”,它不是癌,但会让人感觉肠道总是“闹腾”,时而拉肚子,时而便秘,常伴有腹胀、肚子响。多数和情绪、压力、饮食有关。
这种病虽然折腾人,但不会发展成癌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大多数人都能缓解。
真正要紧的是“你有没有该查的没查”很多人害怕肠镜,拖了又拖。其实现在的无痛肠镜,做一次就睡一觉,几乎没感觉。而且,肠癌从息肉发展到癌症,一般需要5~10年,做一次肠镜,不仅能发现早期癌变,还能直接切掉息肉——这就是“防癌”的意义所在。
你想想,一个检查,能拦住一个癌,值不值?
别让错误信息,吓坏了自己网络上有太多“看了就慌”的信息,但你要知道:医学讲证据,不讲吓人。放屁多、肚子响,绝大多数不是癌。关键是看有没有“新变化”和“持续恶化”。只要你没有其他危险症状,也不属于高危人群,那就不需要过度焦虑。
但如果你有肠癌家族史、出现大便出血、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就别拖,去医院做个检查,查清楚远比胡猜更重要。
最后说一句最重要的:别怕查,怕的是晚肠癌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但发展到晚期,存活率就大大下降。别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去查,真正聪明的人,是在“没事时就防事”。
参考文献:①.国家卫健委.《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S].国家癌症中心出版,2022.②.余光辉.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中国营养学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肚子总是不停咕噜咕噜叫(经常放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