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因晕车、晕船、晕机而导致轻重不一不适症状的患者数以千万计。
其中,部分人群甚至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出冷汗、心慌等症状,严重影响出行质量与生活幸福感。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运动病”,俗称“晕车”、“晕动症”。
尽管很多人对此习以为常,但有些人突然在成年后出现晕车症状,本来不晕车的人也开始频繁感到不适,这背后,实际上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晕车的本质:感觉系统的“内讧”
晕车并非简单的胃肠不适,而是前庭—视觉—本体感受系统之间的信息冲突所致。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陈晓雯指出,晕车的主要原因是前庭系统对位移感知与视觉系统之间的信息不匹配。
前庭系统位于内耳,像一个监测身体运动的“陀螺仪”,当车辆加速、转弯或颠簸时,前庭系统会向大脑发送“身体在动”的信号,但如果人的视线固定在车内,比如看手机或闭目养神,视觉系统却传递出“身体静止”的信息。
这种信息差异被大脑误认为是一种“神经毒素的侵袭”,于是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引发恶心、呕吐、出汗等反应,就像身体在“误报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坐车看书更容易晕车的生理基础。
为什么有的人突然开始晕车?
有些人从小到大都不晕车,却在特定阶段突然出现晕动症状,这并不是偶然。临床研究发现,年龄、激素变化、神经系统敏感性、耳前庭功能紊乱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丽在其发表于《中华耳科学杂志》的研究中提到,成年人后天出现晕车症状多与前庭系统敏感性增强或功能退化相关。
尤其在压力大、睡眠不足、焦虑情绪频发的情况下,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能力下降,更易出现晕动反应。
此外,女性在月经期、怀孕初期、或更年期阶段,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前庭系统更加敏感,也会更容易晕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李红教授指出,雌激素的波动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影响对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
晕动症与内耳疾病之间的关联
晕车不仅是神经系统的反应,也与耳部疾病密切相关。内耳中的前庭器官是调节平衡的关键结构,其中包含半规管和耳石器官。
这些结构若因感染、退化或其他疾病受损,容易导致前庭功能紊乱。
例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耳石症等疾病,都可能引发持续或间歇性的晕动症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耳鼻喉科发布的临床数据表明,超过40%的晕车患者被确诊为潜在的内耳功能障碍,这提示晕车可能是某些耳病的早期信号。
药物干预:不是所有的晕车药都适合每个人
目前常用的晕车药物包括茶苯海明、东莨菪碱(透皮贴)、地芬尼多、异丙嗪等。这些药物大多通过抑制大脑中的前庭神经传导、减少内耳信号的敏感度,达到缓解晕动症状的目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使用时需根据个体体质选择。例如,异丙嗪虽有良好的镇吐效果,却会引起嗜睡和注意力下降,不适合驾驶和高强度用脑人群。
而东莨菪碱贴剂通过皮肤缓释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孕妇、青光眼患者禁用。
在使用晕车药物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特别是有慢性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
中医怎么看晕车?
在中医学看来,晕车属于“眩晕”范畴,主要与肝风内动、痰湿中阻、气血两虚等因素有关。
《黄帝内经》中提到“风者,善行而数变”,意指风邪易触发体内气血运行的紊乱,从而导致头晕、呕吐。
针对晕车,中医常通过疏肝理气、化痰醒脑、健脾养胃等方法进行调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建议,日常可服用藿香正气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竹茹汤等中药方剂,帮助调和脾胃、安抚神经系统,改善晕车体质。
此外,一些中药材如陈皮、茯苓、天麻、白术、姜半夏等,具有健脾除湿、止呕安神之效,可在中医师指导下入膳入药,长期调理。
简单实用的生活建议
对于容易晕车的人群,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缓解症状:
乘车前避免空腹或过饱。空腹会使胃酸分泌过多,过饱则增加胃肠负担,都容易诱发恶心呕吐。
乘车时尽量选择前排或窗边座位。视野开阔,有助于视觉系统与前庭系统同步感知运动信息。
保持头部稳定,避免频繁转动。可以使用U型枕固定头部,减少前庭刺激。
尽量避免低头玩手机或看书。视觉与前庭信息不一致,是晕车的重要诱因之一。
适当闻一下清凉的精油,如薄荷、姜精油等,有一定缓解晕动不适的作用。
提前30分钟服用晕车药物,并根据个人体质选择种类和剂量。
心理因素的“隐形推手”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也是诱发晕车的重要推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张建国教授指出,焦虑状态下,大脑前庭中枢更容易放大运动信号,引发不适反应。
这一现象在经常出差、应试、或在陌生环境中旅行的人群中尤为常见。
建议易晕车人群在旅途中保持情绪平稳,可通过呼吸训练、听轻音乐等方式舒缓紧张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
晕车≠小毛病,警惕背后隐藏疾病
当晕车症状频发,且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持续性头晕、步态不稳等表现时,应尽快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脑干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组发布的临床指南指出,频繁晕动症状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前兆,尤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总结
晕车不仅是一种常见的不适,更可能是身体内部系统出现了“协调障碍”的表现。
它牵涉到视觉、内耳、神经乃至心理等多个层面,背后是身体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或“协调失灵”的真实写照。
通过科学的调理方式、合理的药物干预,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大多数晕车人群都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重要的是,不把晕车当作“小问题”而忽视其潜在的健康信号,保持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才是通往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丽. 成人突发晕动症的前庭功能研究进展[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3,21(4):265-269.
[2]程凯. 中医对晕车病因及治疗的理论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2):112-116.
[3]张建国. 焦虑与晕动症关系的神经机制研究[J]. 华山医学,2024,38(5):349-35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坐车头晕恶心反胃,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人一坐车就头晕想吐原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