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让健康问题频发。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大家都比较熟悉。高血压随着病程的慢性持续发展,会导致全身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多种并发症。但有一种并发症,在很多时候容易被高血压患者忽略,也很容易被医生忽略,这个并发症就是阳痿,也叫勃起功能障碍,英文简称ED。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实验研究显示,目前相关领域对于高血压和ED之间的关系,持有较多的学术意见和认知。有的学术认知基于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会导致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ED;有的学术认知偏向认为高血压并不会直接引起ED,降压药才是“罪魁祸首”。
但不管哪种学术认知占主流,大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导致的全身血管病理性变化是发生ED的高危因素,而部分降压药的使用,则会在人体动脉血管官腔变窄、血液阻力增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男性海绵体动脉血流量,从而直接诱发ED。
所以,ED作为高血压的合并症之一,对于已经发生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来说,选择一种合适的降压药,既能够稳定降血压,延缓或者控制动脉血管粥样病理改变的病程,又能够保护性功能,避免或者改善ED的病程发生发展,就成为大家很关切的一个问题。那么,今天就重点围绕这个话题、围绕大家关心的重点,来说说降压药缬沙坦的选择问题和注意事项。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基于不同的药理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1、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有心得安、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等;2、利尿剂,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螺内酯等;3、钙通道阻滞剂,代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4、ACEI,代表药物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5、ARB,代表药物有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这五类兼具不同药理性质的降压药分为:“洛尔”类药物、“噻嗪”类药物、“地平”类药物、“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
在上述五种降压药临床运用得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些降压药和ED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较早的药理实验研究显示大部分降压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男性不同程度的ED发生,原因在文章前面已经阐明。但近几年医学突飞猛进,相关领域对ED的发病机制研究越来越深,相关领域发现上述五种不同降压机制的降血压药物对男性ED的影响存在差异, 甚至部分降压药对ED有改善作用。
其中,对男性ED有改善的相关降压药研究中,国内外文献报道和实验研究较多的是围绕“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药物,其中缬沙坦被较多的实验研究和循证医学数据证明对ED影响小甚至有改善作用。而其他降压药,包括“洛尔”类、“噻嗪”类和“地平”类,较多的实验研究和循证医学数据显示,这3种降压药能够从不同的生理病理机制,进一步引发或者加重男性ED。所以接下来重点说一说缬沙坦这个药。
那么从生理病理角度来说,缬沙坦为什么能够改善男性ED呢?临床上,常见的沙坦类药物大约有7-8种,除了前面说到的缬沙坦、厄贝沙坦,还有阿齐沙坦、坎地沙坦、氯沙坦、奥美沙坦、替米沙坦和依普罗沙坦等。这一类药物因为具有持久高效的降压作用、靶器官保护作用和良好的耐受性, 所以是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一类降压药物,也是目前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
在这些“沙坦”类药物当中,研究显示,缬沙坦压对于高血压患者依从性较高, 且对ED有明显的促进和改善作用。这是因为缬沙坦是高选择性AT1受体亚型拮抗剂,在拮抗AT1受体亚型的同时,却能激活和促进还激活和促进AT2受体亚型,而AT2受体亚型被证明能够参与血管活性因子“NO”的释放,而NO是血管内皮因子分泌的具有扩张海绵体血管神经递质,是男性维持正常新功能的关键介质。
而除了能够激活AT2受体亚型加速“NO”的释放外,缬沙坦还被发现能够对中枢神经的多巴胺系统产生激动,同时产生扩张血管的作用,而这对于中枢神经调节下的海绵体血管扩张等生理机制具有正面作用。同时缬沙坦也被实验研究证明能够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途径调节中枢系统,产生对海绵体平滑肌的局部作用。
也就是说,与“洛尔”类、“噻嗪”类和“地平”类的药物相比,“缬沙坦独特的药理性质被证明对ED影响较小,同时有较多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和实验研究也证实了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而言,能够从“NO”、 AT2受体亚型和调控调节中枢神经等生理缓解产生改善ED的作用。
对于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而言,使用缬沙坦,还需要注意3个前提目前,关于降压药对男性ED的影响机制和改善机制,相关领域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但基于文献报道、实验证据和循证医学数据表明,对于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使用缬沙坦能够降低对男性ED影响的同时,还能从不同的生理机制角度改善ED,所以高血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若出现明显的ED, 可考虑改用缬沙坦或者其他“沙坦”类的药物,诸如替米沙坦和厄贝沙坦等,但使用这类药物仍有以下3个前提:
1、遵守“先稳定降压,再兼顾ED”的原则。从病理学角度来说,ED和高血压存在先后共同的病理机制。也就是说,高血压后导致的动脉血管结构重构和分泌功能紊乱,是导致ED发生的病理机制,所以ED才会作为高血压的并发症出现,也正因为如此,临床上对于高血压合并ED的治疗原则,应该遵守“先稳定降压,再兼顾ED”的原则,对于首次用药或者既往用药,缬沙坦如果不能有效维持血压的稳定,那么应该及时更换其他药理性质的降压药,不能片面的考虑到缬沙坦对ED的改善,而忽略了合理使用降压药的前提,所以如果对于缬沙坦不能稳定降压的患者,应该更换其他降压药或者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添加对ED影响较小其他降压药。
2、以降压药的使用原则为前提,不能私自将原有降压药更换为缬沙坦。临床上,ED作为高血压比较隐蔽的一个并发症,往往受到患者和医生的忽视。对于大部分的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而言,在诊疗顺序上一般都采取降压药稳定降压为先,所以在用药上,应该遵守心内科用药规定和高血压的诊疗指南,先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来治疗高血压,通过及时的干预高血压的病理机制来降低ED的发生率。因此,对于原本没有使用缬沙坦的高血压患者,如果降压药的使用却符合自身高血压病情的诊疗路径,但又发生了ED,这个时候为了兼顾ED也不能私自把正在规范使用中的降压药,给换成缬沙坦或者其他“沙坦”类药物。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ED的情况告诉心内科医生,然后由医生合理评估之后调药。
3、如果缬沙坦不能稳定降压,那么可以考虑使用“普利”类的降压药。基于目前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和实验研究显示,除了缬沙坦和其他“沙坦”类药物被发现能够不同程度的改善ED之外,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普利”类的药物也被发现对男性ED影响小,同时还能一定程度的改善ED。这是因为“普利”类的药物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延长血管活性因子NO的半衰期。同时“普利”类的药物还被发现能够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降解来逆转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除此之外,“普利”类的药物具有降血糖的功能, 降低高血糖对性功能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ED,要认识到高血压、降压药和ED之间的生理关联,理解高血压和ED之间,一体多病、一因多果和相互关联的医学关系。同时,也要明白对于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合并出现ED,会降低使用降压药的使用依从性和治疗持续性。所以及时、合理的使用降压药,兼顾稳定降压和改善ED,对于整体病情的改善和获益较大。
同时对于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而言,根据高血压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才是前提,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合缬沙坦,只有保障合理降压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其他临床方案来改善ED。同时从病理生理角度而言,有效的改善血压才能延缓ED病情的发展,如果一味地只重视解决ED,忽略了血压的规范治疗,反而对身体不利。
所以对于高血压合并ED的患者而言,你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如果存在ED等问题,就要把自己的病情情况告诉心内科医生,由心内科的医生来根据高血压病情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如果选择缬沙坦的确能够稳定控制你当前的高血压病情,那么心内科的大夫在考虑到对ED的改善,就会给你去使用缬沙坦或者其他“沙坦”类的药物,兼顾整体病情的获益。#高血压离你有多远#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缬沙坦对性功能的影响..(口服缬沙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