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脏造影,很多人会将它与“心脏大病”划等号,要么因怕检查有风险而不敢做,要么觉得胸口有点疼就想查,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对。心脏造影并非“想做就做”的普通检查,也不是“能躲就躲”的可怕项目,而是有明确医学指征的“心脏血管侦察兵”。它能直接看到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堵塞程度,助力医生判断是否要放支架、做搭桥。
到底哪些人真的需要做心脏造影呢?结合指南和临床常识,下面用通俗易懂的话讲清楚,别再白担心或漏了关键检查。
确诊冠心病,需“精准评估”者若已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或运动试验,怀疑患有冠心病(即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堵塞),但不清楚堵塞程度,就需冠脉造影来“一锤定音”。比如有人走路快时会胸口闷疼,休息几分钟就好,这在医学上叫“稳定型心绞痛”。医生通过其他检查怀疑血管堵塞,但不确定位置和程度,此时就需要冠脉造影。若造影显示血管堵塞超70%,可能需放支架;堵塞较轻,吃药控制即可。指南明确指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药物控制不佳、或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冠脉造影是评估病情的“金标准”。
突发“心梗”,必须紧急做者突然出现胸口剧烈疼痛、憋闷喘不上气,甚至冒冷汗、晕倒,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此时冠脉造影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须尽快做”,且越早越好。心梗本质是冠状动脉突然被血栓堵死,心脏肌肉缺血坏死。做冠脉造影能快速找到堵塞血管,然后用球囊撑开、放支架,恢复血流。指南强调,急性心梗患者条件允许时,要在发病12小时内完成冠脉造影和血管再通,超过12小时若还疼,也可能需做。研究显示,心梗后1小时内开通血管,死亡率能降60%以上;耽误超6小时,心脏坏死部分就难恢复了。所以这种情况别犹豫,听医生的赶紧做。
胸痛原因不明,需“排查”者有些人心疼严重,但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结果正常,医生也难以判断是否是心脏血管问题,此时冠脉造影就能发挥作用,排除或确诊冠心病。比如有人胸口呈“针扎样”疼痛,疼时还能正常走路、干活,不像典型心绞痛,但疼痛频繁影响生活。这时可能需做冠脉造影:若血管没问题,可排除冠心病,再查其他原因;若发现血管狭窄,能及时治疗。指南提到,“不典型胸痛”患者若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高危因素,冠脉造影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可避免漏诊或误诊。
若之前因冠心病做过支架或心脏搭桥手术,之后又出现胸口闷疼症状,或复查指标异常,可能需再做冠脉造影,查看血管是否再堵。比如有人放支架1年后,走路快又胸口疼,可能是支架内长血栓或其他血管堵塞。做冠脉造影能看清支架内情况,若支架堵塞,可能需清理血栓或再放支架;若其他血管堵塞,也能及时处理。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人,术后3 - 5年若出现心绞痛,也需做冠脉造影。指南建议,支架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是评估血管情况的首选方法。
特殊情况:心脏手术前必须“摸底”者有些患者要做其他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但医生评估其有冠心病风险,术前就需做冠脉造影,查看冠状动脉有无问题。比如一位70岁老人要做心脏瓣膜手术,有高血压、糖尿病,医生担心其冠状动脉狭窄,若不提前检查,手术中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梗。做冠脉造影,若发现血管严重狭窄,可先放支架再做瓣膜手术,降低手术风险。指南明确,年龄≥65岁、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冠脉造影是“常规评估项目”。
最后提醒冠脉造影是微创检查,过程中会局部麻醉,一般无明显疼痛,术后1 - 2天就能出院,不用过度害怕;但也不是“想做就做”,毕竟有少量出血、血管损伤风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若自己或家人出现上述5种情况,别纠结“查不查”,听从心内科医生专业建议,该查时及时查,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心脏造影(哪些人需要做心脏造影医生出现这5种情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