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定位与取穴方法
位置:位于手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线上,共两穴。
脾肿一穴:中指第二节正中央下二分半处(近第三节横纹)。
脾肿二穴:中指第二节正中央上二分半处。
取穴方法:掌心向上,沿中指第二节中央线按压,选择敏感点或酸胀感明显处进针。
采用“三分点法”:距中指第三节横纹三分三为第一穴,六分六为第二穴。
二、主治功能与作用机理
核心主治
脾脏疾病:脾肿大、脾炎、脾硬化。
消化系统:胃肠胀气、消化不良、胃下垂(配足三里、中脘等穴)。
其他病症:胸背痛、脚趾酸痛、呃逆。
作用机理
中医理论:中指属心包经,心包与胃通,通过“补火生土”调理脾胃(五行中火生土)。
“胃与胞络别通”,故可治呃逆。
现代解剖:分布指掌侧固有动静脉网及正中神经分支,刺激可调节脾神经功能。
三、针刺操作与注意事项
针法与深度
针深1–4分(约0.3–1.2厘米),直刺。
使用五分针,局部酸胀感为得气标志。
注意事项
孕妇及出血体质者慎用;操作需由专业医师执行。
可双手取穴增强疗效。
四、临床配穴应用
脾脏疾病
配三重穴(一、二、三穴)治脾肿大效果显著。
联合木斗、木留、上三黄穴增强疏肝健脾作用。
消化系统
配通关、通山穴治腹胀(补火生土)。
配四花穴、火腑海穴缓解胃肠胀气。
其他配伍
配心灵穴治心脏病;配三星穴、健脾穴调理脾虚。
五、现代研究与理论探讨
拓展应用
刘毅提出治疗早期脂肪肝、酒精肝。
赖金雄用于胃下垂(配温灸神阙、气海)。
疗效对比
治脾肿大效果弱于上三黄、三重等穴,但作为局部取穴具便捷性。
与脚趾对应针法联用,可增强对下肢酸痛疗效(手足对应理论)。
总结
脾肿穴是董氏奇穴中调理脾脏及脾胃相关疾病的关键穴位,其定位精准、操作简便,临床常配伍其他穴位以增强疗效。现代应用已扩展至脂肪肝、呃逆等症,体现了董针“穴少效宏”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脾肿大是什么意思(董氏奇穴脾肿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