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5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最近,健身圈里又流行起一句话:“吃鸡胸肉,练出好心脏。”不少人把鸡胸肉当作“护心神器”,每天不吃点都觉得缺了点什么。但真相是,鸡胸肉虽好,却并不是“对心脏最友好”的食物。
心脏健康靠吃肉?这事可不能想当然。
我们每天吃的肉,确实对心脏有影响。但影响是好是坏,关键在“吃什么”和“怎么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红肉摄入需适量,优选白肉和水产类,减少加工肉摄入。而在临床上,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加重,都与不合理食肉习惯密切相关。
那么,哪些肉类吃多了对心脏不好?该怎么选择更健康的肉类?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事儿。
鸡胸肉虽“清淡”,但并非人人适合多吃鸡胸肉含脂肪较低,是很多人眼中的“高蛋白、低热量”代表。没错,从营养成分来看,鸡胸肉确实比肥猪肉健康得多。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
首先,鸡胸肉属于高蛋白食物。对于普通人来说,适量摄入没问题,但如果长期摄入过多蛋白质,容易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肾功能本就偏弱的中老年人群,摄入过多高蛋白饮食,还可能诱发心血管并发症。
其次,很多人吃鸡胸肉的方式不对。为了“好吃”,不少人会用重盐、重酱料腌制,或者干脆炸成“鸡排”,这就失去了鸡胸肉原有的健康优势。钠摄入过多,是造成高血压和心脏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不是说“鸡胸肉伤心脏”,而是吃法和量出问题了。
想护住心脏,医生提醒:这4种肉类要少吃1. 加工肉类:香肠、腊肉、午餐肉
别看它们香喷喷、开胃又下饭,但这类肉通常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添加剂和钠盐。2020年《柳叶刀·公共卫生》刊登的一项全球性研究指出:加工肉摄入量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吃得越多,心脏压力越大。
2. 高脂红肉:肥牛、五花肉、羊排
红肉本身不“坏”,关键在脂肪含量。高脂红肉富含饱和脂肪酸,会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长期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冠心病。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指出,每周吃红肉超过3次的人,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比平均水平高出22%。
3. 油炸肉类:炸鸡、炸排骨、炸丸子
油炸过的肉类,不仅热量翻倍,还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心脏健康的“头号敌人”,能显著提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摄入应控制在每日总能量的1%以下,而一块大鸡排就可能让你“超标”。
4. 动物内脏:猪肝、鸭肠、牛肚
很多人觉得动物内脏“营养丰富”,含铁高、补气血。的确如此,但内脏同时也富含胆固醇和嘌呤。长期高胆固醇饮食,是诱发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中老年人,吃太多内脏,很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稠”甚至“心慌胸闷”等症状。
1. 优选白肉,适量为上
相比红肉,白肉(如鸡肉、鸭肉、鱼肉)含脂肪少,更容易被代谢。尤其是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富含Omega-3脂肪酸,不仅能降低甘油三酯,还有助于改善动脉弹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营养指南》推荐:每周吃鱼2~3次,有助于心脏健康。
2. 少油少盐,清蒸水煮最优
再好的肉类,做法不对也会“翻车”。炒、炸、焖、红烧,往往会用到大量油盐和调料,不仅增加热量,也增加心脏负担。
建议采用蒸、煮、炖、凉拌等低温低油的方式烹饪,既保留营养,又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3. 控制总量,每日不过量
肉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节制”。成年人每日摄入畜禽肉控制在40~75克,鱼虾类40~100克为宜。遵循“掌心大小、厚度一厘米”的原则,大致就是一餐的肉量。
不是所有“吃肉”都坏,关键是吃得聪明很多人一听“少吃肉”,就以为要“吃素”,这其实是误解。肉类是优质蛋白和多种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完全不吃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
但吃得多、吃得重口味、吃得不挑,就可能让心脏不堪重负。
所以,别再迷信“吃鸡胸肉护心脏”这样的说法了。真正护心脏的饮食,是结构合理、搭配均衡、清淡为主、不过量。
养心不是“戒肉”,而是学会科学吃肉。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2] 《柳叶刀·公共卫生》2020[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营养指南(2020年版)[4]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孩子鸡胸会影响健康吗?(吃鸡胸肉对心脏好医生若想保养心脏健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