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早上七点半,肾内科门诊室已有十多位病人在排队。
40岁的秦老板过年后经常胸口痛,他买水果时顺道到药店量了下血压,惊讶地发现血压竟高达过230/130mmHg,抽血结果显示血肌酐窜升到300多。医生认为他的情况不乐观,立即安排他住院做相关检查。
身材高挑的高小姐想咨询医生自己的慢性肾炎是否一定要用激素治疗,有无别的办法。她病了3年,病情一直反反复复,1月份在清远的医院就诊没起效,医生让加激素。她说:“上网查到用激素会发胖,我有些害怕。”
刚在单位拿到体检报告的50岁陈先生看到报告单上的“尿隐血阳性++”时,他马上电话预约挂号。他着急地问医生:“怎么会是血尿?我怎么会得肾病?我一点反应都没有呀,还能不能治好?”
有6年糖尿病史的李大妈,由于没有很好地控制饮食,所以血糖状况不佳。半年前,她开始出现眼睑浮肿,有蛋白尿,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她最近不想吃饭,头晕乏力,夜尿次数增加,她担心肾不行了。
20岁的强仔住院10多天,抓了几大包药,3个月过去了也不见效果,蛋白尿3个加,潜血3个加,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完了,转成尿毒症只是迟早的问题。
尿毒症号称“第二癌症”,其实是慢性肾病的终末期,临床中不少慢性肾病患者诊断出来时已是尿毒症期,这时肾病已经不能逆转,只有两条路可行:透析或者换肾。
15年前,秦女士因左肾肾结石、右肾囊肿,两个肾先后做过手术,她的腰左右部位有像两把箭一样的对称伤痕,手术后她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有过多地关注肾脏,尽管她也感觉疲劳腰痛是肾不好。2013年12月,她血压连续两个月居高不下,双脚肿胀,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透析治疗。透析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前者要在医院做,后者患者可以在家里完成。秦爱选择了腹膜透析。
秦女士每个月来医院复诊一次。一见到秦爱,肾内科医生就问:“是不是来‘开水’的?”“开水”是肾内科医生与患者之间熟悉的特定交流名词,意思是开腹膜透析水。
秦女士是湖南人,5年前南下广州,和大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帮忙带孙子。以前孙子晚上和她睡,患有这个病后,儿媳让她好好养病,不再带孙子睡。秦女士的卧室不足十平方,有7个纸箱子摞得高高的,里面装的全是透析液。一箱8袋,像点滴时的那种袋子,每袋重4斤。她还自己用玻璃隔出不足3平方米的无菌透析室做腹膜透析。里面有一张桌子、椅子、恒温机、血压计、电子秤,一个挂衣服的架子,架子上挂着一个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管和一个透析袋。
由于不能受感染,每次透析操作她都要戴着口罩。她坐在床沿,手上拿着两个蓝色的小夹子,两个夹子交替地夹住进入体内的管子。透析袋上有两根管子,一根将透析液导进腹部,一根导出流进腹部的透析液。把新鲜腹透液灌入腹腔,待血液里的毒素充分交换出来后,废液再经腹透管排出到废液袋中。
透析做完后,她站在电子秤上称体重。一袋腹膜透析液重4斤,透析做完后,从体内导出的液体的重量,应当大于输入液的重量,才能保证生命体征的正常。
每天早中晚三次透析,让她觉得很麻烦,“这个病吊着在那里,好又好不了。”她的小儿子今年在湖南老家高考,她很想回去陪伴和鼓励孩子。结果因为透析要规律且不能间断,而且这些透析液又重,不方便携带,她遗憾没能回去。
《慢性肾病临床实践指南》中首次对慢性肾病进行了简明定义并统一诊断标准。指南说,慢性肾病是指肾脏损害或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并且持续至少3个月。
具体来说,如下两种情况均可以诊断为慢性肾病:血液、尿液或者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发现肾脏损伤超过三个月;虽然肾脏没有什么病理学的改变,或者没有尿液、血液、影像学改变,但是如果最近一阶段时间连续复查三个月,肾小球滤过率都低于60毫升/分以下。
这和我们过去对肾脏病的诊断不同。传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诊断是很多慢性肾病患者病情恶化的最终阶段,不能涵盖没有肾功能损害或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因此不能实现进展性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慢性肾病的提出将进展性肾脏疾病防治从如何治疗提前至早期预防。
什么让肾脏很“受伤”慢性肾病各个年龄段都会发生,来周德福这里就诊的病人最小的14岁,最大的90岁。不同于一般疾病的发病特征,能引起慢性肾病的常见原因并不局限于肾脏本身,即除了肾小球肾炎、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肾结石、肾肿瘤等外,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衰老、感染、滥用药物、美容、红斑狼疮及其他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创伤等也会引起慢性肾脏损害。
慢性肾病还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近几年,40岁以下的患者增多,更不乏20多岁的年轻人,不少人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经常喝酒,运动量少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肾功能问题。
一个内蒙古的年轻女病人远赴北京,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肾小球轻微病变),但一直没有查出疾病原因何在。医生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发现她的面部与周围皮肤有显著色差,下肢、眼睑水肿,周德福怀疑她有可能是汞中毒导致的肾病,经详细询问病史得知她有美容史若干年,长期接触含汞的化学品如化妆品、染发剂,检测血尿中的汞超标,经驱汞治疗后肾病缓解。医生感叹每日不可少的美容护肤品也成了不良嗜好代名词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动物脂肪、蛋白质吃得多了,工作压力大了,运动少了,易造成人体代谢的紊乱。而糖尿病、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等疾病也出现了早发、高发等现象,这些疾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有些患者会在病程的5~10年左右出现蛋白尿乃至肾功能下降。
尽管慢性肾病患者人数众多,但公众对此却普遍知之甚少,据王海燕教授的调查显示,只有12.5%的人知道自己患病,与高患病率极不相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慢性肾病发病隐匿,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不典型容易被忽略。人有两个肾脏,一个肾脏具有100万个肾单位,两个肾脏加起来,就有200万个肾单位。在任意时间段,双肾的所有肾单位并不完全投入工作,而是“轮休”。“轮休”制给劳累的肾单位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对保持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算全部肾单位中的50%损坏了,剩下的50%也能担负起接近正常的肾脏生理功能,患者因此仍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疾病在悄无声息地滋长。等到肾单位损失70%以上后,人们才会察觉,此时已很严重了。
其次,公众不了解、不重视,缺乏健康体检的意识,平时没有作定期的化验,许多人忽视肾脏疾病,选择的体检项目也不包括尿检查和肾功能检查,因此自然也就毫不知晓了,有时就连医生也忽略。
刘先生12年前,33岁的他就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他没放在心上,加上体检没做尿常规一项,他不知道高血压已经引起肾出现问题。他以为自己年轻,少吃盐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但两年过去,血压仍然高达160。他原本很能喝酒,后来他发现自己酒量下降,容易醉,感觉不对劲,时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才想起去检查,结果查出是尿毒症。肾脏会因高血糖受损,对于糖尿病患者,我建议他们做肾相关的检查,但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直到有脚肿、蛋白尿等问题才过来,那时肾病就很难搞了。
再者,医生主要是基层医生和非肾内科专科医生,缺乏对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的意识。对于许多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一些首诊医师仅仅采用降压药、降糖药进行治疗,而未能及时地评估肾脏状况。
肾有三大功能:一是生成尿液,维持水的平衡。二是排出人体的代谢物和有毒物质。三是内分泌功能,比如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骨髓造血,分泌调节骨骼代谢的激素和调节血压的激素。所以肾一旦出现问题,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出现问题。
慢性肾病早期多为疲劳乏力,眼睑浮肿,颜面苍白,尿中大量泡沫,排尿疼痛或困难。接下来会产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痛、夜尿增多、全身水肿、血压升高、呼气带尿味、骨痛、皮肤瘙痒、肌肉震颤、手脚麻木、反应迟钝等。肾病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肾功能轻中度下降者死亡率增加20%,心血管事件增加40%。并且随着肾功能下降,风险呈现线性增加趋势。有的患者因为脑出血、脑梗死住院才发现血压高,检查结果是肾性高血压,如果及早发现,控制血压,可能就不会发生脑出血。
如果严重到肾功能衰竭,肾脏已经完全无法工作,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就会蓄积在血液中,就是所谓的尿毒症,随着整个体内循环累及到人体所有的脏器,可造成心力衰竭、中风、冠心病、消化道大出血、昏迷、多发性骨折、严重贫血等,直接威胁到生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什么意思(表现多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