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抑郁未必就是“心情不好”,有的人一边陷入低谷,一边却能突然变得异常兴奋甚至冲动,这正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最大危险——它常常伪装成抑郁症,却远比抑郁症更难察觉、更难防控。
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抑郁症,但提到双相情感障碍,很多人只觉得陌生,甚至误以为和抑郁症差不多。事实却是: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治疗、预后、风险都不一样。如果把双相情感障碍误当成单纯抑郁症,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忽上忽下”不是情绪化,而是疾病的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谁没遇到过情绪波动?但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变化,已经远远超过正常人的范围。 短时间内从极端低落到异常亢奋,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和冲动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多愁善感”或“情绪化”。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定义,双相障碍的核心表现,就是周期性地出现“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两种状态像钟摆一样来回切换。
抑郁发作时,患者会变得极度消沉,兴趣全无,连日常洗漱、吃饭都变得困难。躁狂发作则表现为异常兴奋,精力充沛,话多,思维跳跃,甚至突然自信爆棚,做出平时绝不会做的冲动决定。这种“反差”,绝不是普通的心情变化。有的人在短时间内反复切换,自己根本无法控制。
很多家属只看到患者低落时的模样,误以为只是抑郁症,殊不知另一面的“躁狂”才是危险的根源。躁狂期的决策冲动,常常导致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抑郁”≠“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抑郁期易被忽视双相障碍和单纯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在于“躁狂发作”的有无。 很多患者第一次就医,往往是在抑郁发作期。表面看,双相障碍的抑郁期和抑郁症几乎一模一样:持续性心情低落、兴趣丧失、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时出现绝望、无助等自杀念头。
但 双相障碍病人常常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亢奋、活跃,甚至与平时判若两人。 这时,如果家人、医生没有留意到“躁狂”的表现,很容易误诊为单纯抑郁症,导致药物治疗方向完全相反。
中国精神科权威指南强调,双相障碍的诊断关键是是否曾经出现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即便只出现过一次,也不能算作单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不会出现躁狂期。
有些人觉得自己只是偶尔“心情特别好”,并不当回事。其实,一旦出现异常的高涨情绪,甚至伴随行为冲动、睡眠减少、易怒、思维跳跃等特征,就必须警惕不是普通的心情好,而是可能出现了躁狂发作。
为什么说双相障碍比抑郁症更危险?双相情感障碍的危害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自杀风险极高,甚至高于单纯抑郁症。 据《2023年中国双相障碍临床路径指导》统计,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率可以达到6%—19%,而单纯抑郁症约为2%—15%。躁狂发作期的冲动行为、鲁莽投资、危险驾驶,轻则家庭破裂,重则危及生命。
更可怕的是, 双相障碍极易漏诊和误诊。 数据显示,国内双相障碍的误诊率高达60%—70%。很多患者反复就医多年,始终当作抑郁症来治,结果导致药物越吃越多,症状反而越来越不好控制。
躁狂期滥用抗抑郁药,有可能诱发更严重的躁狂发作,甚至出现精神紊乱。 治疗方式完全不同:抑郁症通常使用抗抑郁药,而双相障碍则需要情绪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等)联合治疗,控制情绪波动,减少复发风险。
误诊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带来不可逆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比如,在躁狂期突然辞职、挥霍家产,甚至出现违法行为,事后患者本人常常后悔莫及。家属若没有足够警惕,往往等到事态严重才追悔。
不是所有情绪波动都是双相障碍。 真正的双相障碍有一套严格的诊断标准。 权威指南指出,只要一生中出现过一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就不是单纯抑郁症。
躁狂期的典型症状包括:情绪异常高涨、自信心膨胀、说话变多、思维变快、做事冲动、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甚至出现冒险行为。 有的人会突然大手笔消费、无计划投资,或者产生不切实际的宏大想法。这些和一般的“心情好”完全不同。
抑郁期则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食欲和睡眠改变、自责、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产生自杀想法。 双相障碍患者的两种状态会交替出现,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混合发作”,即在同一时间同时有抑郁和躁狂的表现。
家属和患者本人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情绪极端变化,尤其是曾有过异常高涨或冲动行为,无论多短暂,都必须如实告知医生。 千万不要觉得“只是偶尔心情特别好”而忽视了潜在风险。
目前国内有专门的筛查量表和诊断工具,精神专科医生可以通过面谈、量表评估等方法,帮助判断是否为双相障碍。就诊时一定要如实、详尽描述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包括每一次异常的高涨或低落。
很多人以为,“抑郁就是想不开”,“躁狂就是精神病发作”。其实,双相障碍既不是单纯的“多愁善感”,也不是偶发的“情绪爆发”,而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慢性病。
国内权威指南明确指出,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家族中有类似患者,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但环境压力、生活事件同样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一些患者在情绪低落时被人误解为“矫情”“懒惰”,在情绪高涨时又被误会为“有激情”“有冲劲”。这种偏见不仅会延误就医,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正视双相障碍,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科学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治疗双相障碍,需要长期用药、定期复诊,不能随意停药或自行调药。 根据《中国双相障碍管理专家共识》,锂盐、丙戊酸钠、喹硫平等药物是首选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物需慎用,避免诱发躁狂。心理治疗、家庭支持、规律作息同样重要。
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的最大不同,是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抗抑郁药如果在没有情绪稳定剂保护下单独使用,反而可能加重双相障碍患者的波动,甚至诱发更严重的躁狂或自杀风险。
家属要做的不是一味安慰,而是协助患者规范就医,遵医嘱服药,定期随访。 发现病情波动及时就医,不要轻信网络偏方或自行停药。对症治疗,科学管理,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双相障碍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55(5):409-425.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有哪些症状与单纯抑郁症有什么不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