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女士在孕26周例行产检时,一张诊断书骤然改写了她的孕期历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糖耐量检测”)结果显示,三项血糖值均异常升高。面对这一结果,她悔意涌上心头:此前陷入“一人吃,两人补”的误区,任由孕期体重迅速增长;更忽视了后来频繁口渴、多尿的症状,误将这些当作是正常德妊娠反应,最终陷入孕期的“甜蜜”陷阱。
既已确诊,直面干预是关键。在短暂的消沉之后,夏女士开始科学控糖。她通过医生制定的方案,严格进行医学营养治疗、规律运动和自我血糖监测,逐步将血糖控制在孕期安全范围。最终,她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为这段特殊的孕育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夏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平均每7位孕妈妈中,就有1位被诊断为GDM。
一、妊娠期糖尿病“偏爱”哪些人
妊娠期糖尿病(GDM)格外喜欢“盯上”孕期出现糖代谢紊乱的准妈妈。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一怀孕,血糖就容易波动呢?
这其实和孕期身体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孕早、中期时,血糖会悄悄“降一降”。胎儿生长需要不断从母体内吸收葡萄糖来满足生长需求。同时,孕妇肾脏的过滤功能会增强,也导致有更多糖分随尿液排出;再加上孕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能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葡萄糖。这几重作用下,孕妇的空腹血糖会比怀孕前降低约10%。
可到了孕中、晚期,情况就会“反转”。此时孕妇体内会分泌更多人胎盘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有个“小脾气”——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越来越差。胰岛素本是“控糖能手”,如今作用被削弱,胰腺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一旦胰腺“力不从心”,分泌的胰岛素不够用,血糖就会升高,进而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
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警惕,可能是GDM的“高危人群”:
年龄≥35岁;
孕前超重或肥胖;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孕早期多次发现尿糖阳性;
曾有GDM病史或生产巨大儿;
有慢性高血压、不良孕产史或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或甘油三酯>2.8mmol/L);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家族史。
二、早干预、早诊断,把好健康第一关
想要有效降低罹患GDM风险,“动起来”是最简单也最经济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如果从孕前一年开始运动,并且一直持续到孕20周,就能把GDM的发生风险降低约60%。所以,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从备孕或孕早期就养成运动习惯,非常重要。
除了坚持运动,尽早监测血糖也不容忽视。建议在怀孕后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即使首次产检血糖正常,也得定期监测,要是医生觉得有必要,还得提前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若血糖始终正常,也得在孕24~28周时,完成常规75gOGTT检查;特殊情况下,孕晚期可能还需要再复查一次。
这里要特别提醒:所有之前没被诊断为GDM的孕妇,在怀孕 24~28 周都必须进行糖耐量检测。如果直到怀孕28周后才做第一次产检,就算当时查的空腹血糖正常,也建议做一次OGTT。
三、母婴同险:GDM会给母儿带来哪些风险?
GDM不仅影响妈妈的健康,也同样关系到宝宝的安危。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给母婴双方都带来一系列近远期的健康风险。
若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无论对妈妈还是宝宝,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近期及远期的健康风险,需格外警惕。
【对准妈妈的影响】
孕期并发症风险升高: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妈,出现妊娠期高血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1. 易引发羊水过多:胎儿因母体高血糖出现高血糖状态,进而引发渗透性利尿,容易导致孕妈妈羊水过多。
2. 增加生产难度:巨大儿的发生风险上升,而巨大儿会进一步提高难产、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的可能性,也会让剖宫产的概率增加。
3. 存在长远健康隐患:产后未来患上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且再次怀孕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复发率接近 50%。
【对胎儿的影响】
1. 发育异常风险高:孕妈妈持续高血糖会导致胎儿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刺激胎儿过度生长,进而使巨大儿、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升高。
2. 早产可能性增加:出现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或胎儿窘迫等情况增多,往往需要提前终止妊娠。
3. 易发生宫内缺氧:胎儿因过度发育需氧量增加,容易出现宫内缺氧,严重时可能引发胎儿窘迫。
4. 可能导致生长受限:若孕妈妈为控制血糖过度限制饮食,可能造成自身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导致胎儿营养缺乏,引发胎儿生长受限。
【对新生儿的影响】 宝宝出生后,高血糖带来的挑战仍在继续:
1. 呼吸容易出问题:宝宝体内高胰岛素可能影响肺部发育所需的 “活性物质”,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几率会变高。
2. 低血糖风险要警惕:宝宝出生后离开妈妈的高血糖环境,但自身胰岛素还偏高,要是没及时喂奶或补葡萄糖,很容易低血糖,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 长大也有健康隐患:在妈妈肚子里的不良环境,可能让宝宝长大后更容易胖,得糖尿病、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四、如何破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困局?
如果不慎被诊断为GDM,别担心,科学管理依然可以助您平稳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宝宝。控糖路上有“三大法宝”:医学营养治疗、科学运动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1. 科学饮食—控糖的基石
“会吃”比“少吃”更重要。科学饮食的目标是既满足母婴营养,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建议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情况,每日总热量控制在1800~2200千卡,并合理分配到3次正餐和2~3次加餐。推荐多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例如:
主食优选糙米、燕麦、全麦面包,代替精米白面;
蛋白质来源推荐鱼肉、鸡蛋和豆制品;
蔬菜水果多选绿叶蔬菜和低GI水果(如苹果、草莓);
严格限制高糖与油炸食品,比如果汁、奶茶、荔枝、芒果等。
2. 合理运动—“纯天然”的控糖助手
运动就像“天然胰岛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控糖,并降低母婴并发症风险。只要没什么禁忌(比如医生不让、身体不允许),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类型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固定自行车)和抗阻运动(如小哑铃、弹力带训练)。最佳运动时间为餐后30分钟,切忌空腹或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注意啦!要是有这些情况,孕期就别运动了:比如宫颈机能不好、怀了不止一个宝宝(多胎妊娠)、胎盘位置低(前置胎盘),还有出现先兆早产迹象、妊娠期高血压控制得不好,或者不知道为啥阴道会出血,这些情况都得禁止运动。
3.药物治疗—必要时的护航利器
要是靠调整饮食、多运动还是没法把血糖控制好 —— 比如空腹血糖≥5.3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6.7mmol/L,再或者出现了饿出来的酮症,那就得用药物治疗了。
目前首选的是胰岛素,因为它不会通过胎盘影响到宝宝,对胎儿更安全。一般会从小剂量开始用,之后根据每次测的血糖结果调整用量,常用的办法就是饭前打短效胰岛素,睡前打长效胰岛素。
像二甲双胍这类口服药,虽然有些情况也会用,但现在还有不少争议,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用。
五、血糖监测:调整治疗的“导航仪”
确诊GDM后,日常血糖监测必不可少。建议定期测量并记录空腹及餐后血糖直至血糖稳定达标。孕期血糖控制目标一般为:
空腹血糖<5.3 mmol/L
餐后1小时<7.8 mmol/L
餐后2小时<6.7 mmol/L
夜间血糖不应低于3.3 mmol/L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应控制在合理范围:无低血糖风险者建议≤6.0%,如有低血糖倾向可放宽至≤7.0%。定期监测就像为控糖之路装上“导航”,帮助及时调整治疗方向。
六、产后管理:别让“甜蜜”继续潜伏
大部分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妈妈,生完宝宝后血糖会慢慢恢复正常,但可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接着监测血糖,而且产后 4 -12 周,得去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复查。要是复查结果正常,之后每 1 到 3 年也得去内分泌科做复查、随访;要是结果不正常,就得赶紧调整生活方式,还得去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母乳喂养好处多,不光能给宝宝提供天然的营养,对妈妈长远健康也有保护作用 —— 能明显降低妈妈以后得 2 型糖尿病的风险,还能减少宝宝小时候长胖的概率。另外要注意,有过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妈妈,下次怀孕再得这个病的几率能达到 50%。所以要是还想再生一个,建议提前去做孕前咨询,把体重和身体代谢状态调整好
GDM并非生孩子的“拦路虎”,而是身体在孕期发出的提醒—— 提醒孕妈妈多关注健康。只要早发现、用科学的方法管起来,再做好全程监测,就能大大保障妈妈和宝宝两代人的健康。正如医生所说:“控糖是一场与时间的合作——早一步发现问题,母婴就多一分安全。”让我们用知识和行动,为每一段孕育之路护航。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妊娠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甜蜜的陷阱妊娠期糖尿病如何破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