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环氧合酶-3合成前列腺素而发挥作用。由于其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广泛用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等。
适应症: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用法用量
口服。4-6 岁儿童,一次 0.5 片
7-12 岁儿童,一次 1 片,1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 1-2 片
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 4-6 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 小时内不得超过 4 次。
对乙酰氨基酚经胃肠道(十二指肠)迅速完全吸收。口服治疗剂量后,血清浓度在0.5-2小时达到峰值。与食物同服可能使吸收延迟。
所有对乙酰氨基酚制剂的清除半衰期都为2-4小时,但对于缓释制剂,药片的溶解和吸收时间都延长,清除相的开始时间可能延迟。现已发现,出现肝毒性的患者中半衰期超过4小时。
注意事项
严重肝损伤:
超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严重肝损伤,故本品用量应严格按说明书应用;长期用药应定时检查肝生化指标。用药期间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上腹胀痛、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可能与肝损伤有关的临床表现时,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建议对乙酰氨基酚口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 2 g。
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报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品之一,在美国是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在所有报道病例中占50%,在肝移植病例中约占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加拿大卡尔加里地区10年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所有病例,有以下发现:
●在1543例患者中,70例(4.5%)发生了肝毒性,15例在首次住院期间死亡。
●发生肝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非故意过量(OR 5.18;95%CI 3.00-8.95)、酒精使用障碍(OR 2.21;95%CI 1.30-3.76)、基础肝病(OR 3.50;95%CI 1.57-7.77)。
常见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皮肤变红、水泡、皮疹、寻麻疹、瘙痒症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
其他过敏反应:面部、口腔和喉咙肿胀
严重不良反应 肝脏损伤:肝衰竭
严重的皮肤反应:急性全身性红斑性脓疱病(AGEP)、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症(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TEN)
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如何啊(每日一药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