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有何表现(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

小儿支气管哮喘有何表现(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

梁红云 2025-09-28 国际视野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助您全面了解小儿哮喘

1.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诱发因素(如过敏原暴露、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时可触发气道平滑肌出现过强的收缩反应、黏液分泌增加和黏膜肿胀,使管腔变窄,从而引起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哮喘症状可反复出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重。

2.中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如何?

目前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不同国家哮喘患病率有所差异,介于1%-29%,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总体高于成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1-14岁城市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分别为1.09%、1.97%和3.02%。2019年上海市使用儿童哮喘和过敏国际研究问卷调查显示,3-7岁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为14.6%。

3.儿童哮喘有哪些特点?

①典型发作表现为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肺部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②发作常有时间规律、季节性和特定诱因,症状可经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暂时缓解,年幼儿童哮喘发作更多发生于呼吸道感染后;

③哮喘发作具有多样性,在不同患儿,甚至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其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包括症状和体征;

④严重发作时会出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⑤常存在共患病,如鼻炎、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等。

4.儿童哮喘的常见检查有哪些?

①肺功能:如用力呼气肺功能、呼气峰流量(速)、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

②过敏原检测:如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等,有利于识别哮喘发作的诱因,协助疾病管理中预防措施的制定;

③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可协助诊断和明确患儿气道炎症是否为2型炎症,以利于后期病情评估,包括过敏原暴露、依从性、是否适合减药或停药等;

④外周血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⑤血氧饱和度监测:用于哮喘急性发作评估和严重程度的监测。

5.如何判断孩子得了哮喘?

当儿童反复出现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症状且符合以下条件时需警惕哮喘的可能:①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及过度通气(如大笑和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②发作时可出现哮鸣音(呼气时在胸部听到的“哨笛音”);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或脱离过敏原等刺激后暂时缓解。建议家长详细记录孩子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诱发因素及治疗效果,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症状不典型时可通过以下检查协助诊断: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③抗炎治疗4-8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④呼气峰流量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儿童哮喘的诊断需由医师综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反应进行判断,并需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

6.儿童哮喘有哪些类型?

根据症状分类:a.典型的哮喘:患儿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表现,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b.不典型的哮喘:①咳嗽变异性哮喘:持续咳嗽>4周,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以干咳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抗哮喘治疗有效;②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或长叹气持续或反复发作>4周,且以胸闷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无喘息、气促、慢性咳嗽等典型哮喘的症状。

根据诱发因素分类:a.感染诱发的哮喘:多数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是年幼儿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b.过敏性哮喘:患儿接触过敏原诱发的哮喘;c.运动性哮喘:指运动后发生急性、一过性支气管收缩和气道阻力增高,从而引发的哮喘。

7.6岁以下儿童是否会得哮喘?

6岁以下儿童同样会得哮喘,但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原因为:①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症状和体征,缺乏高度特异性的辅助检查手段;②该年龄段儿童常见病毒感染引发的喘息,与哮喘的区分较为困难。病毒感染导致的喘息是一过性的、还是哮喘的早期表现,需要定期随访才能明确诊断;③部分对哮喘诊断有帮助的辅助检查,如常规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和呼气峰流量变异率检测等,因年幼儿童配合度有限,难以顺利实施,缺乏客观诊断依据;④幼龄儿童的喘息症状可能由先天性气道或血管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需要进行鉴别诊断;⑤3岁以下儿童支气管异物发生率较高,若误吸异物未被家长察觉,其引发的咳嗽或喘息也可能被误认为哮喘,导致误诊的可能性增加。

8.儿童哮喘是如何分期的?

根据患儿的临床状态,儿童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和非急性发作期,后者包括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呼吸道症状突然发生,或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出现病情的急剧加重,伴有呼气流量的降低,可因接触外界过敏原或刺激物、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天气变化、情绪激动等导致,急性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需及时对症处理。

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患儿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处于该时期的患儿哮喘控制不佳,需密切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抗哮喘治疗。

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处于临床缓解期的哮喘患儿同样有急性发作的风险,故处于缓解期的患儿仍需规避过敏原或刺激物,定期监测病情。

9.儿童哮喘是如何分级的?

儿童哮喘的分级包括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哮喘控制水平分级等。

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需要参考患儿精神意识、讲话方式、有无气短、体位、脉率、呼吸频率、肺部体征及治疗前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判断:<6岁儿童分为轻度和重度;≥6岁儿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急性发作时患儿会出现气短,严重时说话断续、吸气时胸骨上窝凹陷、脉搏增快、血氧饱和度<92%,甚至出现烦躁、嗜睡和意识障碍。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需根据诱因和病情立即予以家庭或院外初始治疗,中重度发作或初始治疗后无改善甚至加重者需迅速就医。

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包括对当前哮喘症状控制水平的评估和对未来危险因素的评估。按照过去4周内的日间症状、夜间憋醒、急救药物使用及活动耐量的评估结果,哮喘控制水平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多数患儿经长期规范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控制。未来危险因素评估主要包括未来发生急性发作、持续肺通气功能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的评估,其中肺通气功能监测是未来风险和远期转归评估的重要手段,控制药物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均应定期检测。

10.常用的儿童哮喘临床评估工具有哪些?

包括哮喘控制测试(ACT,适用于≥12岁的儿童和成人)、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适用于4-11岁儿童)、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TRACK,适用于≤5岁儿童,<80分提示控制不佳)。

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助您全面了解小儿哮喘

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助您全面了解小儿哮喘

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助您全面了解小儿哮喘

11.儿童哮喘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维持肺功能水平接近正常;最大程度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固定性气流受限(气道重塑)和避免哮喘治疗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

12.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应坚持早期、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要采取平喘和抗炎药物快速减轻和消除急性症状,非急性发作期则要维持抗炎治疗。

13.治疗儿童哮喘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常用缓解药物主要包括:a.支气管舒张剂类: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②中-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盐酸丙卡特罗、盐酸克仑特罗及班布特罗等);③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雾化溶液或气雾剂。b.糖皮质激素类: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注射剂、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口服剂)。早期短时使用高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二丙酸倍氯米松雾化液)可能有助于急性发作的控制,但病情严重时不能替代全身用药。

维持药物主要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二丙酸倍氯米松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等)及生物制剂(抗IgE单克隆抗体、抗白细胞介素-4单克隆抗体、抗白细胞介素-5单克隆抗体)等。

14.什么是吸入治疗?如何选择及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吸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吸入装置将药物转化为气溶胶形式,直接输送至呼吸道以发挥疗效的用药方式。吸入治疗时药物直接到达气道,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显著,并且比口服和静脉输液用药剂量小、安全性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见的吸入装置可分为雾化器吸入、压力定量气雾剂+储雾罐吸入和干粉剂吸入。选择合适的吸入装置需结合患儿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对治疗装置的配合程度。儿童常见吸入装置类型:经雾化器吸入、压力定量气雾剂+储雾罐吸入、经干粉吸入器吸入(适用于4-6岁以上能自主产生足够吸气流速的患儿)。

15.儿童哮喘常用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刺激性咳嗽和口腔念珠菌感染等不良反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身高的影响与剂量和疗程有关,使用低、中剂量,疗程<5年对哮喘患儿的身高无显著影响。与哮喘反复发作带来的风险相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身高影响的作用较小,不可由于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

②少数患儿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后可出现神经精神系统表现,如易激惹、头痛、失眠、焦虑等。

③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引发心悸、血压增高、轻微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过量使用或过度依赖可增加哮喘急性发作和死亡的风险。

④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常见口干、口苦感、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皮肤潮红。

⑤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短期低剂量治疗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但长期或频繁使用则需关注患儿血压、血糖、体重等情况。

预防措施:①了解各类药物的特性及正确的用药知识,严格遵守医嘱,不自行调整用药;②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吸入药物后及时漱口和清洁面部;③定期复诊,及时向医师反馈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16.哮喘急性发作期在家庭及院外如何治疗?

①轻度急性发作:如具备家用型雾化器或便携式雾化装置,首先给予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雾化吸入:体重≤20Kg,每次2.5mg;体重>20Kg,每次5.0mg。根据病情,每4-6小时吸入1次,通常每天不超过4次。如不具备雾化装置,可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吸入: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100ug/喷)经储雾罐吸药:<6岁首次2喷(单次用药,间隔数分钟),6-11岁首次4-10喷(单次用药,间隔数分钟),随后根据需要调整给药时间;不具备气雾剂时亦可口服β2受体激动剂;6岁以上的哮喘患儿也可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福莫特罗缓解症状。

②中度急性发作:吸入支气管舒张剂药物和剂量同轻度发作;此外,需要联合吸入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体重≤20Kg者每次250ug,体重>20Kg者每次500ug,间隔时间同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无论是轻度还是中度哮喘急性发作,均应联合布地奈德(1mg/次),或丙酸氟替卡松(0.5mg/次),或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0.8mg/次),每6-8小时1次,可有效缓解急性哮喘症状。

③重度急性发作: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并立即去医院就诊。

17.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应如何治疗?

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6岁儿童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对大多数患儿推荐使用每日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如果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不能控制症状或伴过敏性鼻炎,可考虑增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或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无法或不愿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患儿也可单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6-11岁儿童哮喘维持治疗主要药物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于≥12岁青少年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福莫特罗是维持治疗的代表药物。

②为了尽可能在短期内快速达到控制症状的目标,在治疗初始阶段可以两类不同的抗炎药物联合治疗或增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起始治疗剂量,2-4周后如症状显著改善,可考虑降低用药强度并维持治疗。

③对于雷暴哮喘、季节性花粉过敏或病毒感染诱发的哮喘发作等可采用预干预治疗方案,即对未使用长期维持治疗的患儿,在可能的诱发因素暴露时或出现哮喘发作的先兆征象,如咳嗽、流涕、胸闷时,短程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福莫特罗治疗,也可以在原有维持治疗基础上短时增加药物剂量,以预防哮喘发作。

④在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中,除每日规律地使用维持治疗药物外,若有咳嗽、喘息、气促等急性发作期症状,可根据病情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上述治疗措施需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18.脱敏治疗适合哪些哮喘患儿?

适合脱敏治疗的年龄通常需≥4岁,其中皮下免疫治疗需≥5岁;拟脱敏治疗的患儿需明确过敏原且过敏症状与过敏原暴露直接相关,目前儿科脱敏以尘螨为主,常用于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及轻中度持续性哮喘或经药物治疗后非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

19.生物制剂适合哪些哮喘患儿?

目前生物制剂作为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主要是用于经常规抗哮喘药物治疗不佳且表现为中重度、表型为2型炎症的哮喘及共患2型炎症性疾病的哮喘患儿。目前我国获批的生物制剂有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美泊利珠单抗和本瑞利珠单抗。奥马珠单抗用于≥6岁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的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的哮喘;度普利尤单抗用于≥12岁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美泊利珠单抗用于≥12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本瑞利珠单抗用于≥12岁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作为附加治疗药物,生物制剂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使用。

20.儿童哮喘共患病如何识别与管理?

儿童哮喘常见的共患病包括过敏性鼻炎(85%-95%)、湿疹或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4%-8%)、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过敏反应、胃食管反流病和咽喉反流、肥胖、焦虑和抑郁等,遵循“同防共治”的原则。

21.为什么要对哮喘患儿进行管理?

哮喘儿童群体的疾病负担较重,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远期风险,超过50%的成人哮喘可追溯至儿童期起病,儿童重度哮喘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数十倍。全国儿科哮喘门诊调研显示,有近20%的城市儿童哮喘尚未达到良好控制,其原因与未坚持规律用药、用药方法错误、未进行环境控制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加强儿童期哮喘的管理至关重要。

22.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呼吸道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支原体感染等;

②过敏原暴露:粉尘螨、屋尘螨、屋尘、花粉、霉菌、动物皮毛等;

③运动:以过度剧烈的运动较为常见;

④刺激性气味:杀虫剂、油漆、油烟、香薰、蚊香等;

⑤空气污染/雾霾:室外空气污染(如燃料燃烧、车辆排放物等)、室内空气污染(如燃煤、装修材料等)、雾霾等;

⑥气候变化: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及雷暴天气等;

⑦香烟暴露: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儿童主要为被动吸烟;⑧情绪波动:如哭闹、大笑等,精神紧张、恐惧等亦可引起哮喘发作。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可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预防呼吸道感染、环境控制(如回避过敏原、减少室内外污染、避免接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少二手烟暴露等);合理制订运动处方;提前做好气候变化前的防范措施;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等。

23.哮喘患儿多长时间需要到医院复诊?

复诊频率根据每位患儿的具体病情而定:起始控制治疗时每2-4周1次,病情控制良好时2-3个月1次,药物减量后1-3个月1次,停药观察期3-6个月1次。此外,在哮喘急性发作后需在1周内复诊评估控制方案。过敏季节前建议提前1个月复诊调整预防用药。

24.哮喘患儿如何进行运动?

哮喘控制良好的患儿应正常参加运动;部分控制的患儿,可进行低强度、短时间的适量运动;急性发作期的患儿,不建议进行运动。避免在空气干冷、花粉浓度高、空气污染明显及患儿敏感过敏原浓度高的环境中运动,必要时可选择在室内进行运动。既往有运动引发急性发作病史的患儿,可在运动前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福莫特罗预防。运动前进行10-15分钟的热身运动。运动方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有氧活动,游戏、跑步、球类、游泳等各类活动均可尝试。从适合患儿的运动强度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时间逐渐增加至≥60分钟/天。运动结束后进行5-10分钟的整理运动。如在运动中突然出现频繁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任一或多个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按哮喘急性发作及时处理。哮喘控制后再逐步恢复运动。

25.儿童哮喘可以治愈吗?

哮喘病因复杂、表型众多,呈现异质性,并且儿童又处于呼吸系统不断发育成熟的年龄阶段,因此儿童哮喘的预后转归也不尽相同,但总体预后优于成人哮喘。儿童哮喘经过规范治疗后的临床缓解是常见的,但缓解不等同于治愈,现也有观点认为长时间维持完全缓解可被视为临床治愈。

本文内容引自:《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5患者与公众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小儿支气管哮喘有何表现(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25个问答)》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