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刷牙时突然发现牙龈上
冒出个软软的小鼓包
像颗小豌豆似的
不疼不痒却让人心里发慌
或者吃饭时被硬物硌到
这个“小肉球”突然肿起来
连带着半边脸都跟着胀
这个不起眼的小凸起
可能是牙齿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该重视起来了!
PART.01
这个“小肉球”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可能是两种常见口腔问题的表现:
牙龈脓肿:
当牙齿周围的细菌“攻破”牙龈防线,引发感染并形成脓液时,身体会试图通过鼓包的方式将脓液“包裹”起来,避免感染扩散。
此时的“小肉球”摸起来可能发软,按压时有波动感,严重时可能伴随疼痛或面部肿胀。
牙根尖囊肿:
如果牙齿内部的牙髓(俗称“牙神经”)因龋齿或外伤死亡,细菌可能沿着牙根扩散到牙槽骨,刺激骨膜形成囊肿。
这种“小肉球”通常更坚硬,可能长期存在且缓慢增大,甚至导致牙齿松动。
PART.02
为什么会长“小肉球”?
它的出现往往是口腔健康亮红灯的信号,核心原因离不开两个字:感染和炎症。
细菌的“攻城战”
日常刷牙不彻底、牙缝残留食物残渣,会滋生大量细菌。
这些细菌不仅腐蚀牙齿,还会攻击牙龈组织,引发红肿、出血,甚至形成脓肿。
牙齿的“内部危机”
深龋未及时治疗、牙齿外伤未修复,可能导致牙髓坏死。
细菌从“空心”的牙根管侵入牙槽骨,就像在地下埋了颗“定时炸弹”,最终引发根尖囊肿。
身体的“防御机制”
当感染发生时,免疫系统会启动“包围战术”,用脓液或囊肿将细菌困住。
但这种“防御”只是暂时的,若不彻底清除感染源,问题会反复发作。
PART.03
发现“小肉球”该怎么办?
第一步:别乱动!
很多人会忍不住用针挑、用手挤,甚至自行涂抹消炎药。这些行为可能让细菌扩散到更深组织,引发更严重的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尽快就医。
第二步:找到“病根”是关键
医生会通过触诊、拍牙片等方式判断“小肉球”的性质:
如果是牙龈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清除坏死的牙髓,消毒根管,再用材料填充密封,防止细菌再次入侵。
如果是根尖囊肿,可能需要手术摘除: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牙龈,彻底清除囊肿组织,并处理受影响的牙根。
第三步:日常预防更重要
刷牙要“面面俱到”: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刷牙2次,每次至少3分钟,重点清洁牙龈与牙齿交界处。
用好“牙缝清洁工具”:牙线或冲牙器能清除牙刷刷不到的残渣,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口腔体检”:每半年洗一次牙,及时补牙、治疗龋齿,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牙龈上的“小肉球”不是上火那么简单,它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关注口腔健康了!
牙齿问题就像沉默的火山,平时看似平静,一旦爆发可能影响全身。及时就医、科学护理,才能让这颗“小肉球”彻底消失,还你一口健康好牙。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最里面的牙齿上面的肉肿了,不痛(牙龈上鼓起的小肉球是什么要处理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