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首医大三博脑科医院连续收治了几例儿童颅咽管瘤患者,年龄分别是1岁半和2岁,均是男孩。此种肿瘤在脑外科属较常见的肿瘤,若能及时地予以彻底切除,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但是,很遗憾由于病儿父母或一些非专科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致使病儿就诊太迟或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他们来我院时都已双目失明了。而此时,即使开颅手术切除肿瘤,也只能保全患儿的生命,他们宝贵的视力已永远无可挽回了,这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神经外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的确非常遗憾。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以上2例说明,使一般公众了解相关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儿童颅咽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颅咽管瘤发病数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7-6.5%。其中,70%为15岁以下的儿童。可见,儿童颅咽管瘤的发病率之高。目前认为,此种肿瘤主要起源于颅内蝶鞍区胚胎发育期的残余组织,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肿瘤。肿瘤主要生长在鞍上,下丘脑,并常常由此向上长入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内,这种情况在儿童期多见。肿瘤结构可以是囊性(或多囊性),实性,也可以是囊实性。常伴有瘤内广泛钙化。肿瘤虽与周围神经组织边界清楚,但因其外表无包膜,故与这些相邻的神经组织粘连紧密。以上各点均是颅咽管瘤的重要特征。
儿童期的各个阶段均可罹患颅咽管瘤,我们见到的最小患儿仅3,4个月大小。一般来说,8-12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儿童颅咽管瘤的主要表现有:首先,肿瘤导致脑积水而出现颅压高,常有头痛呕吐,精神不佳,囟门未闭的婴儿可有头颅明显增大;其次,达80%的患儿有视力损害,因儿童不能对之进行准确表达,故如果小儿有不停眨眼,误撞目标或费力斜视物体,家长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再次,由于肿瘤对脑垂体的压迫,使身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激素分泌不足,而出现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无第二性征,不活泼,食欲差。肿瘤破坏丘脑下部使抗利尿激素减少,可产生"尿崩症"(多饮多尿),严重时可出现血电解质(盐份)浓度紊乱。
目前,头颅CT和MRI(磁共振)是最先进,最简单,最准确的检查手段。它使医生在术前就能直观地、方便地"看到"肿瘤的大小,结构,部位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这对于医生判断肿瘤的性质,所要采取的手术方式及评估手术的风险极为重要。随着头颅CT和MRI等检查手段的普及,以及公众对儿童健康更加关注,对有关儿童颅咽管瘤方面知识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儿童颅咽管瘤患儿将被及时发现,得到及时救治。
手术是目前治疗儿童颅咽管瘤首选方法。近年来,在条件良好的专业脑外科医院中,显微外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大限度保护了神经组织,使手术更加安全,极大地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和治愈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儿童颅咽管瘤病儿术前除了要进行头颅CT及MRI扫描外,还要测定血中电解质和各种激素水平。手术方式繁多。根据具体情况,最常采用"翼点入路","额下入路","经胼胝体-三脑室入路"和联合入路等等。颅咽管瘤切除术,所涉及的区域密布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下丘脑,脑室系统,视神经视交叉,动眼神经,胼胝体,穹隆,中脑大脑脚,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是神经外科的难点。其术者除具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熟练的手术技巧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神经内分泌学知识,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忘我高尚的医德,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成功,术后病人安全。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1,尿崩症,尿量多在5000-10000毫升之间,可用抗利尿药物(垂体后叶素,弥凝,长效尿崩停)以予控制。2,血电解质紊乱,常表现为术后数天高钠高氯血症,之后出现低钠低氯血症,以后,血电解质逐渐恢复正常。调整血电解质的过程十分繁杂琐碎,要求医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及敏锐的观察力。3,体温异常,常常出现高热,这有几方面原因,如术后出现"无菌性脑膜炎",体温调节中枢损伤及术后颅内感染。可对症治疗。其他并发症包括术后脑积水,癫痫,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应激性胃溃疡等。术后要长期补充激素及口服抗癫痫治疗,服用其他药物视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完全切除肿瘤后,放疗并不必需。若肿瘤有残留根据情况进行普通放疗或r-刀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慎用放疗。术后3-6个月,患儿要进行系统复查,包括测定激素水平,测定血抗癫痫药物浓度及头颅MRI扫描,若无异常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出现异常情况随时来院复查。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弥凝这种药能停掉吗?(一般公众了解相关颅咽管瘤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