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代被洗脑的产品: 生命一号、太阳神口服液、蚁力神、中华鳖精、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红桃K等。
我们这代被洗脑的产品:脑白金、鸿茅药酒、益安宁丸、舒筋健腰丸、科研牌香丹清胶囊、玛咖等。
小时候父母亲听信广告,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下昂贵的“补品”给我们补脑,希望我们能更聪明、学习更上一层楼。
如今的我们也被各种宣传吹嘘得昏了头,逢年过节买上一堆所谓的“补品”,想让父母亲吃嘛嘛香,身体棒棒。
瘦了钱包,肥了商家。《广告法》的出台及修订,对产品的宣传有了约束。电视上再难以看到被吹嘘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的“神品”,但商家的渗透早已进入各个小区、各大门店,而且更有黏合性。免费体验、免费送鸡蛋、“专家”讲座、“亲情”陪伴,让“父母亲们”在贪小便宜的同时不知不觉掏空了养老金,换回一堆无用之品。
两代“洗脑”产品的共同内核
尽管产品名称在变,营销渠道在升级,但其底层逻辑一脉相承:
1. 精准狙击焦虑:对父母一代,是“望子成龙”的教育焦虑;对我们这一代,是“孝敬父母”的健康焦虑。商家利用的正是这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2. 创造“伪需求”:通过夸大甚至虚构效果(补脑、壮阳、根治慢性病),将非必需品包装成“必需品”,让消费者产生“不买就亏了”或“不买就是不孝”的心理。
3. 信息不对称:在过去是电视广告的轮番轰炸,现在是线下体验、微信群营销、短视频“专家”的精准渗透。消费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医学和产品知识来辨别真伪。
如何在营销洪流中“守住钱袋子”并做出明智选择?
第一步:端正心态,识别“红牌词汇”
· 任何承诺“根治”、“永不复发”、“无效退款”、“几个疗程见效”的,都是违法的,直接pass。
· 凡是声称能治疗多种毫无关联疾病的(如同一种药能治高血压、糖尿病和关节炎),一定是骗局。
· 警惕“免费”陷阱:免费体验、送鸡蛋、组织旅游……这些都是“诱饵”,最终目的是销售远超这些礼品价值的产品。
第二步:核查身份,分清品类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网站上进行查询:
· 药品:查询“国药准字”。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审批最严格。
· 保健品:查询“国食健字”(蓝帽子标志)。仅有保健功能,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 食品:查询食品生产许可证号。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任何保健或治疗功效。很多产品打着“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的幌子进行虚假宣传。
· 医疗器械:查询医疗器械注册证号及备案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禁忌症。
第三步:理性判断,咨询专业人士
· 不轻信广告代言人:无论是明星还是“专家”,他们的推荐都可能是商业行为。
· 购买前,先咨询医生:尤其是给长辈购买时,最了解他们身体状况的是医生,而不是推销员。医生可以判断这个产品是否适合,是否会与正在服用的药物冲突。
· 价格与价值匹配:如果一款“神药”的成本主要花在营销和广告上,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时代的列车在前进,商家的套路在升级,但人性的弱点和情感的诉求始终未变。
从“生命一号”到“脑白金”,从电视广告到社区营销,变化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对健康的渴望,以及无良商家对这种渴望的利用。
因此,最强大的“补品”不是任何瓶瓶罐罐,而是我们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善用官方工具进行核实,并始终将专业医生的建议置于推销员的花言巧语之上,这才是我们和我们的家人最需要的“免疫力”。
附:《广告法》第十六条 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第十七条 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第十八条 保健食品广告不得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生命一号怎么服用呢?(从生命一号到脑白金两代人的补品何以掏空我们的钱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