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肠黏膜发生急性炎症,通常由多种因素引发,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且起病急、病程相对较短(一般数天至一周内可恢复)。
一、发病原因
1、感染因素
①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是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引发爆发;轮状病毒多感染婴幼儿,秋冬季节高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②细菌感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细菌可污染食物和水源,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胃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炎症。如食用未煮熟的肉类、蛋类或变质食物易感染沙门氏菌。
③寄生虫感染:较少见,但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饮用生水,可能感染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寄生虫,导致急性胃肠炎。
2、非感染因素
①食物因素:食用过冷、过热、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大量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痉挛和炎症。
②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作用,导致胃肠黏膜损伤和炎症。
③其他因素:腹部受凉、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可使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增加急性胃肠炎发病风险。
二、典型症状
1、胃肠道症状
①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常位于中上腹或脐周,可因进食、饮水或腹部受凉加重,排便或排气后可能缓解。
②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粪便性状多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
③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质,呕吐频繁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2、全身症状
①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提示感染较严重。
②其他:由于呕吐、腹泻导致身体失水和能量消耗,患者常感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旅行史、接触史等,了解是否有食用可疑食物、接触患病人员或近期精神压力等情况。
2、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体征,并评估脱水程度,如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度、血压等。
3、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
②便常规: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
③便培养: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粪便培养以明确病原菌种类,指导抗生素治疗。
四、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①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
②饮食调整:急性期应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等;症状缓解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对症治疗
①止吐:可遵医嘱使用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药物缓解呕吐症状。
②止泻: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内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胃肠黏膜,减轻腹泻症状;洛哌丁胺可抑制肠道蠕动,减少排便次数,但严重感染性腹泻患者慎用。
③解痉止痛:阿托品、颠茄片等解痉药物可缓解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
3、抗感染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以对症治疗为主。
4、补液治疗
呕吐、腹泻可导致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应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五、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变质、未煮熟的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存放,餐具定期消毒。
2、避免胃肠受凉
空调房内注意腹部保暖(可穿护腹或薄外套),少喝冷饮,减少冷热交替对胃肠的刺激。
3、增强胃肠适应力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促进胃肠功能,减少因免疫力下降诱发炎症的风险。
总之,急性胃肠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及时处理和科学预防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若症状持续加重,尤其是老人、儿童出现脱水迹象,需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急性胃肠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什么是急性胃肠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