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胃穿孔离自己很遥远,好像只有那些长期胃溃疡、胃癌的病人才会发生这种严重并发症,但在医院的急诊科,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因为突发剧烈腹痛被送来,检查后发现就是胃穿孔。
医生在总结病例时发现,很多患者并不是突然得病,而是长期饮食不当,胃黏膜反复受刺激,最后才导致穿孔。
尤其是64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下滑,胃部抵抗力更差,一些饮食习惯如果不改变,风险会比年轻人高很多。
首先要说的是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胡椒、火锅底料这些东西,年轻人吃了可能也就是烧心、拉肚子,但对老年人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逐渐变薄,修复能力也大大下降,吃一次辛辣食物,胃黏膜就可能受一次损伤。
短期看不出问题,但长期下来,胃溃疡的几率明显增加。
医学研究已经提示,长期高辣饮食的人群,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30%以上,而溃疡就是穿孔的前一步。
在笔者看来,偶尔解解馋无可厚非,但如果每天都把辣椒当饭吃,64岁以后一定要克制,否则胃可能撑不住。
然后是油炸和高脂肪食物。
炸鸡、炸鱼、油条,这些食物油脂含量很高,进入胃后需要大量胃酸去消化。
本来胃部功能就弱的老年人,在反复的强烈刺激下,胃酸分泌紊乱,容易造成胃黏膜糜烂。
而且,高脂饮食还会延缓胃排空,让食物在胃里停留更久,加重胃负担。
有数据指出,长期高脂饮食者胃肠道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常见。
殊不知,很多老年人喜欢早上吃油条喝豆浆,觉得习惯了一辈子没什么,可其实这类高温油炸食品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对胃和肠道的伤害不容小觑。
再者,腌制和烟熏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腊肉、腊鱼、咸菜、咸蛋,这些在很多地方是餐桌常客,但它们普遍含有高盐和亚硝酸盐。
高盐环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更容易受到胃酸侵蚀,而亚硝酸盐在体内能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不仅增加胃癌风险,也会加快胃溃疡的形成。
研究显示,长期高盐饮食人群的胃癌风险比低盐饮食人群高出近一倍。
换句话说,这些咸菜腊肉吃得再香,也是在慢慢消耗胃的健康。
尤其是64岁以后,肾脏排钠能力下降,高盐食物不仅伤胃,还会加重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
与此同时,还得提醒一个常见误区,就是“喝酒可以杀菌养胃”。
很多老人觉得小酒怡情,每天来点黄酒、白酒没什么。
但事实恰恰相反,酒精对胃黏膜是直接的化学刺激,能破坏胃黏膜保护层,让胃酸更容易腐蚀组织。
长期饮酒的人,胃炎、胃溃疡发生率远远高于不饮酒者。
尤其是烈性酒,哪怕少量也会造成明显伤害。
在临床中,胃穿孔的患者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长期饮酒者。
在笔者看来,64岁之后饮食的关键词就是“温和”。
食物要软烂、清淡、适量,既要保证营养,又要避免过多刺激。
总的来说,少辣、少油、少盐是底线,同时注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因为暴饮暴食同样会让胃急剧扩张,胃壁承受不了,也可能诱发穿孔。
很多人不重视胃部反复的不适,觉得胃痛、反酸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
殊不知,真正危险的往往就是这种反复。
胃穿孔在发作时极其凶险,剧烈腹痛、呕吐、腹膜炎,甚至短时间内休克,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医生多次强调,64岁以后,任何胃部不适都不能忽视,尤其是持续胃痛、黑便、反酸加重,要尽快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有一个数据很值得警惕,据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老年人胃穿孔的死亡率高达20%以上,而年轻人不到10%。
原因就在于老年人合并基础病多,手术耐受性差,恢复能力弱。
也就是说,同样是胃穿孔,年轻人可能挺过来了,老人却更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是强调要从饮食上预防。
在笔者看来,很多疾病并不是突然到来的,而是生活习惯一点点累积的结果。
64岁之后,身体机能的变化已经决定了胃部更容易出问题,所以不能再跟年轻时一样放纵。
你说,辣椒、油条、腊肉这些东西谁不喜欢?
但毕竟健康更重要,想想一旦穿孔要面对的手术和风险,就知道哪种选择更划算了。
总而言之,64岁以后饮食一定要更小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碰,高脂油炸食品能戒就戒,腌制烟熏食品尽量避免。
如果真想吃,也要控制量,比如一个月尝一次解馋,但绝不能天天当主食。
与此同时,规律作息、戒烟酒、保持心情平稳,对胃的保护同样重要。
毕竟胃是靠养的,不是靠扛的。
只要把日常的细节守住,胃穿孔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参考资料[1]王松.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对患者胃肠功能胃动力指标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5.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胃穿孔死亡率(胃穿孔患者越来越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