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 “进藏” 提上日程时,我和很多姐妹一样,既对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充满向往,又被 “高原反应” 这四个字吓得忐忑不安。毕竟刷到过太多人因为高反被迫中断行程,甚至难受得夜不能寐的经历,总担心自己也会成为 “高反受害者”。
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从最初小心翼翼地适应,到最后能自在地在海拔 4000 多米的纳木措湖边奔跑,我终于摸清了高反的 “脾气”。今天就把自己亲测有效的高反应对干货整理出来,第一次进藏的姐妹照着做,轻松适应高原不是难题~
一、进藏前:别瞎准备!这些 “坑” 我替你们踩过了
很多人进藏前会疯狂 “进补”,又是提前半个月喝红景天,又是背着一大包保健品,结果不仅没起到作用,还加重了行李负担。其实应对高反,“科学准备” 比 “盲目囤货” 重要 100 倍。
先说红景天吧,出发前我听朋友说 “提前喝能预防高反”,特意买了两大盒,每天按时冲泡。可到了拉萨第一天,还是免不了头晕、乏力,后来和当地药店的医生聊天才知道,红景天更适合 “长期调理”,比如提前 1-2 个月服用才可能有效果,临时抱佛脚基本没用。而且它对肠胃刺激不小,我同行的姐妹喝了几天就开始拉肚子,最后只能停药。
相比之下,后来被我奉为 “救星” 的高原安胶囊,才是真正的 “即时性神器”。它在拉萨的药店随处可见,价格不贵,一盒能吃好几天。我发现自己有点头痛、恶心时,赶紧吃了 1 粒,大概半小时后,不适感就明显减轻了,不像红景天那样 “慢半拍”。医生说高原安是针对高原环境研发的,能快速帮助身体适应缺氧状态,比传统的红景天更适合应急,建议第一次进藏的姐妹直接把它列入必备清单,不用在红景天身上浪费时间和钱。
另外,葡萄糖口服液也是我随身不离的 “能量补给站”。西藏气候干燥,加上缺氧,很容易让人觉得浑身没力气,尤其是爬楼梯、走路快一点,就会喘得厉害。这时候喝一支葡萄糖,甜甜的液体滑进喉咙,不仅能快速补充能量,头晕的症状也会缓解不少。我一般会在包里揣上几支,不管是在布达拉宫广场散步,还是去纳木错的路上,随时都能拿出来喝,方便又管用。
还有一样被当地朋友安利的 “宝藏好物”——藏地甘茶。和咱们平时喝的茶不一样,这种甘茶在拉萨的超市里就能买到,瓶装的只要 3 元一瓶,性价比超高。它喝起来带着淡淡的奶香味,有点像不加糖的奶茶,口感醇厚又治愈,喝下去浑身都暖暖的。后来才知道,甘茶里加了青稞、酥油等藏地特色食材,不仅能补充能量,还能缓解干燥,很适合在高原上饮用。我每天都会喝上一两瓶,既解腻又能让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比喝碳酸饮料健康多了。
二、不同人群进藏:这些 “专属提醒” 一定要记牢
高反这件事,真的 “因人而异”。出发前我做了很多功课,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应对高反的方式也不一样。尤其是带着家人一起进藏的姐妹,更要提前做好准备,别让疏忽影响了行程。
1. 带父母进藏:“体检先行” 是关键
我这次进藏,特意带上了退休在家的爸妈,他们早就想去看看布达拉宫了。但出发前,我特意带他们去医院做了全面体检,重点检查了心肺功能。医生说,老年人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耐受度会比较低,必须确认心肺没有问题才能进藏。
除了体检,我还提前给爸妈准备了 “便携急救包”,里面装着高原安、降压药、感冒药等常用药,并且反复叮嘱他们 “慢走、少动”。刚到拉萨那几天,我没安排太紧凑的行程,每天就带着他们在八廓街慢慢逛,去甜茶馆喝喝甜茶,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爸妈一开始也有点轻微头痛,吃了高原安后很快就缓解了,后来甚至比我还适应得快,在纳木措湖边还跟着藏族同胞跳了锅庄舞呢!
2. 带孩子进藏:“保暖” 比 “吃药” 更重要
同行的还有一对夫妻,带着 5 岁的女儿一起进藏。一开始大家都担心孩子太小,会受不了高反,没想到小姑娘适应得比大人还好。后来聊起经验,孩子妈妈说,小孩子的身体代谢快,适应能力其实比成年人强,关键是要做好保暖,别让孩子着凉。
西藏早晚温差特别大,即使是夏天,早上出门也要穿外套,中午又热得能穿短袖。他们给孩子准备了 “洋葱式穿衣法”,里面穿薄 T 恤,中间套一件抓绒衣,外面再搭一件防风外套,热了就脱,冷了就穿,避免孩子因为冷热交替感冒。感冒在高原上可是 “大忌”,很容易加重高反,所以带孩子进藏的姐妹,一定要把保暖工作做到位,别让孩子乱跑出汗后吹风。
3. 孕期宝妈进藏:“安全第一” 不冒险
路上遇到一位怀孕 4 个月的宝妈,本来计划去纳木错,结果听了医生的建议后,果断放弃了。医生说,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地方,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 60% 左右,孕妇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不仅自己容易头晕、心慌,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实在太冒险。
所以孕期的姐妹如果想进藏,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并且尽量选择海拔较低的地方,比如林芝(平均海拔 3000 米左右,有 “西藏江南” 之称,植被茂密,氧气充足)。而且行程不能太赶,要多休息,避免劳累。如果医生不建议,也别觉得可惜,等宝宝出生后,再带着小家伙一起看西藏的蓝天白云,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呀~
三、行程安排:“循序渐进” 才是王道
很多人进藏后,总想着 “多去几个地方”,刚到拉萨就直奔纳木错、羊卓雍措这些高海拔景点,结果身体一下子 “扛不住”,高反来得又猛又烈。其实应对高反,“慢慢来” 才是最好的策略,按照 “海拔逐步升高” 的顺序安排行程,身体才不会产生抵触。
我这次的行程是:拉萨→林芝→日喀则→纳木错,亲测这个路线特别适合第一次进藏的人。
第一站:拉萨(海拔 3650 米)
刚到拉萨时,我没有立刻去布达拉宫、大昭寺这些热门景点,而是先在酒店休息了半天。拉萨的酒店大多有供氧设备,如果觉得胸闷、头晕,可以打开供氧开关,很快就能缓解。下午的时候,我慢慢走到附近的八廓街,跟着当地人转了转经筒,喝了杯甜茶,让身体逐渐适应这里的海拔。
第二站:林芝(平均海拔 3000 米)
在拉萨适应两天后,再去林芝就轻松多了。林芝植被覆盖率高,氧气充足,被称为 “天然氧吧”,很多人把这里当作 “进藏适应站”。在林芝,我去了巴松措、鲁朗林海,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翠绿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水,完全没有高反的感觉,反而觉得身心都很放松。
第三站:日喀则(平均海拔 3800 米)
从林芝回到拉萨,再出发去日喀则,身体已经基本适应了高原环境。日喀则虽然比拉萨海拔高一点,但因为有了之前的适应过程,所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反。在这里,我参观了扎什伦布寺,感受到了后藏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还尝了当地特色的朋必、藏面,行程特别顺利。
第四站:纳木错(海拔 4700 米)
最后一站去纳木错时,我已经在高原待了快一周,身体对缺氧环境有了一定的耐受度。虽然纳木错海拔很高,但只要放慢脚步,不跑不跳,就不会有太大问题。站在纳木错湖边,看着湛蓝的湖水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那一刻才明白,循序渐进的行程安排,不仅能避免高反,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西藏的美。
四、高反突发应对:这些 “小技巧” 救了我好几次
即使做好了万全准备,在高原上偶尔还是会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这时候别慌,试试这些我亲测有效的小技巧,很快就能缓解。
1. “4-2-6 呼吸法”:随时随地缓解胸闷
有一次在布达拉宫爬台阶,才爬了几层就觉得胸闷得厉害,喘不过气来。同行的藏族导游教了我一个 “4-2-6 呼吸法”:吸气 4 秒,屏住呼吸 2 秒,再慢慢呼气 6 秒,重复几次。我试着做了几分钟,没想到胸闷的感觉真的减轻了不少,呼吸也变得顺畅了。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种呼吸法能让肺部充分吸收氧气,增加氧气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缓解缺氧带来的不适。不管是在赶路途中,还是在酒店休息时,只要觉得不舒服,都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简单又有效。
2. 吸氧不用 “囤”,拉萨药店随时能买
出发前,我特意在网上买了好几罐便携式氧气瓶,结果到了拉萨才发现,根本没必要囤。拉萨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药店,20 元就能买一罐氧气瓶,而且药店的氧气瓶容量大,比网上买的便携装管用多了。
其实高反轻微时,根本不用吸氧,通过休息、吃高原安就能缓解。只有当头晕、头痛得特别厉害,影响正常休息时,才需要吸氧。而且吸氧时不用吸太久,每次吸 10-15 分钟,感觉舒服了就可以停下来,不然身体容易产生依赖。
3. 别让 “心理恐惧” 加重高反
很多人之所以高反严重,除了身体原因,更多是因为 “心理恐惧”。刚到拉萨时,我总担心自己会高反,越想越紧张,结果真的出现了轻微头痛。后来我试着转移注意力,和当地居民聊天,看他们跳锅庄舞,慢慢就放松下来了,头痛也不知不觉消失了。
其实高反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就像感冒一样,是身体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只要提前做好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大多数人都能顺利适应。
五、总结:高反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
从一开始对高反的 “谈之色变”,到最后能在高原上自在游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高反不是 “洪水猛兽”,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战胜它。
最后再给第一次进藏的姐妹划个重点:
进藏前别盲目喝红景天,备好高原安、葡萄糖口服液、藏地甘茶,应急又实用;
带父母进藏先体检,带孩子进藏多保暖,孕期宝妈别去高海拔地区,安全第一;
行程按照 “拉萨→林芝→日喀则→纳木错” 的顺序,让身体逐步适应海拔;
出现不适别慌,试试 “42-6 呼吸法”,拉萨药店随时能买到氧气瓶,不用囤。
西藏的美,值得我们跨越千山万水去遇见。别让高反成为你进藏的阻碍,做好准备,带着轻松的心情出发吧!相信我,当你站在布达拉宫脚下,看着纳木错的星空,你会发现,所有的等待和准备都值得~
#西藏##旅行##西藏旅游#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预防高原反应吃什么药(西藏高反|亲测有效的避坑指南💊 我终于战胜了高原反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