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怎么突然就得糖尿病了?我也没觉得哪里不舒服啊……”
48岁的王阿姨,前不久查出2型糖尿病,但她很困惑:自己既不胖,也没有明显不适,怎么就成了“糖友”?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中国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而其中超过一半,在确诊前毫无察觉。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才知道自己血糖早已失控。
医生提醒:糖尿病不是一下子来的,它在身体里悄悄酝酿的时候,其实已经留下了不少“信号”。尤其是这3种异常表现,往往是高血糖在体内作祟的早期警告。
一、糖尿病真的“没有症状”吗?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一开始肯定会很明显,比如口渴、尿多、吃得多、体重掉。但现实中,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并没有典型症状。
为什么呢?因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是缓慢的,起初只是胰岛素抵抗,这个阶段即使血糖开始升高,身体也能暂时“适应”。
但一旦胰岛功能逐渐被耗尽,血糖控制就会彻底失守。等你发现问题,可能已经进入糖尿病中晚期,甚至出现了视力模糊、伤口难愈等并发症。
所以,早期识别糖尿病的“隐形信号”非常关键。
虽然糖尿病初期症状不典型,但临床上发现,有3种身体异常,在确诊糖尿病前往往会悄然出现。
如果你也有类似情况,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 皮肤“变黑、变厚、发亮”,尤其是脖子后面和腋下你是否发现脖子后面、腋窝、手肘等部位出现大片发黑的厚皮肤,怎么洗都洗不掉?这可能不是脏,而是一种叫黑棘皮病的表现。
这是一种常见的胰岛素抵抗信号。当体内胰岛素过多但发挥不了作用时,会刺激表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这些部位变得又黑又厚又粗糙。
很多人误以为是洗不干净或者皮肤病,其实它往往是糖尿病的前奏。
不少人以为“口干”是天气热或者喝水少,但如果你每天都口干舌燥,早上醒来觉得嘴里像沙漠,还常常一晚上要起夜两三次,那就要小心了。
这是血糖升高后,身体为了排出多余糖分,不得不通过尿液排泄。结果就是尿多、脱水、口渴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夜间频繁起夜,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让你白天精神不济,注意力下降。
3. 容易疲劳、饭后犯困、注意力不集中你是否发现自己最近总是没精神,饭后特别想睡觉,甚至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可能并不是“累”那么简单。
这是因为血糖过高或波动剧烈,会导致细胞无法正常摄取能量。身体“有糖却用不上”,就像有油却加不进车里,自然就动力不足。
长期高血糖还会损伤神经系统,让人变得反应迟钝、情绪烦躁,甚至出现轻度抑郁。
不少人疑惑:我每年体检都有做“空腹血糖”,怎么还会查出糖尿病呢?
这跟体检项目的选择有关。单靠一次空腹血糖,很难发现糖尿病前期或餐后血糖异常。
权威指南建议:如果怀疑糖尿病,应联合检测以下项目:
空腹血糖(FPG):≥7.0 mmol/L可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也可判断血糖长期控制情况。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尤其适合老年人、孕妇或空腹血糖临界者。
有研究显示,仅靠空腹血糖,可能漏诊3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本身有家族史或肥胖,建议主动要求增加相关筛查。
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它完全可以预防。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1. 管住嘴:控制总热量,限制精制碳水饮食是控糖的第一要务。减少白米饭、白面、甜饮料的摄入,增加粗粮、豆类、低GI水果和蔬菜。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餐七分饱,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 迈开腿: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规律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
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行、游泳等。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
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一情况,建议每年进行血糖筛查: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
BMI ≥ 24(超重)
曾患妊娠期糖尿病
高血压、血脂异常
年龄 ≥ 40岁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忽视。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上述三种异常症状,或者家族中有人患糖尿病,请不要再拖延,去医院查一次血糖,也许就能提前避免一场身体危机。
参考资料:[1] 国家卫健委《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孕妇糖尿病症状(医生发现一旦患上糖尿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