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大家可能都已经发现了一个现象:不少老年人,看起来好好的,身体也不是特别差,结果突然就中风了。
而且尤其是在65岁之后,这样的情况特别多见。有的甚至是刚刚还在跳广场舞、打太极,第二天早上就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
不少家属接受不了这种转变,总觉得是不是哪里出错了,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多种因素积累的结果。
并且,确实有几个原因,是在65岁这个年龄点之后才真正暴露出来的。如果这些问题早早引起重视,其实有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血管老化这个事。很多人可能觉得血管不就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吗?老一点没关系。但实际不是那么回事。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变得越来越僵硬,弹性下降,血管内皮的调节功能变差。原本年轻时血压上升一点点,血管可以自动调节舒张一下缓解压力。
但老年人这时候血管已经没这个能力了,一旦出现血压波动,就容易导致血管破裂或者血流不畅。
而中风,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一个是脑出血,一个是脑梗,基本都是跟血管问题挂钩的。
而且根据国家心脑血管中心发布的《脑卒中防治报告》,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76%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这个比例非常高,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管已经不健康了,因为它早期根本没啥明显症状,也不会痛。直到突然中风,才知道出事了。
再一个问题就是血压控制不到位,说实话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可偏偏有些老年人就是不听劝,觉得吃药是年轻人瞎紧张,自己身体好得很。其实很多人是“隐形高血压”,平时没症状,但突然一测吓一跳,180、190都有,根本不是小问题。
长期高血压会对脑部小血管造成损伤,这种损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的。
当血管壁变薄或者微小血管破裂了,血液渗出到脑组织,就形成了脑出血。而且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早上起床血压是最高的,这个时候又正好是洗漱、起床、上厕所等一系列活动的高峰期,稍微一刺激,就可能直接诱发中风。
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早晨7点到9点之间发生脑卒中的比例占全天的41%以上,也就是说,一天中最危险的时段就是这个时候。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房颤。这个词对普通人来说有点陌生,但对心脑血管医生来说,简直是“隐形杀手”。
房颤指的是心房跳动不规律,血液在心房内不能顺利排出,就容易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进入脑部血管,就会导致脑梗,而且还是那种堵得特别彻底、范围特别广的类型。
严重时会导致半身瘫痪、说话困难甚至死亡。房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有些人心里只觉得有时候心慌,但过一会儿就好了,也不去检查。
殊不知,这就是最典型的房颤表现之一。根据2020年《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6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超过6.8%,而且在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数字甚至接近12%。
而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接受规范治疗,该吃的抗凝药没有吃,结果等到脑梗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再者,生活方式这块很多老年人其实是没做好的。有些人退休之后,以为自己就可以“想干嘛干嘛”,吃得随意、作息混乱。
比如喜欢吃咸的、腌制的、重油重盐的菜,还有的不爱动,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晚上熬夜打麻将。这种不规律的生活,对血管健康是慢性摧毁。
特别是长时间久坐、肥胖、饮水量不足,这些都会加速血液粘稠,血流速度变慢,更容易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在某个不稳定的情况下进入脑血管,就可能卡住血管,导致中风。
而且还有个尴尬的问题,很多老人喝水少,白天怕上厕所麻烦,晚上怕频繁起夜,结果整天水都喝不够。可血液浓度上升了,循环变差,中风的几率自然也就高了。
与此同时,心理压力也是一个被低估的问题。有不少老年人在退休后,其实内心并不轻松。
孩子工作忙,自己慢慢成了“边缘人”,日子过得没目标、也缺乏社交。孤独感、焦虑感长时间压在心头,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影响。
美国哈佛医学院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炎症因子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而炎症与中风的关系已经被多个研究证实,有炎症背景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很多人以为中风只是血管的问题,实际背后也离不开心理的影响。而在中国文化中,老年人讲究“忍”,很多情绪都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也无形中加重了心脑负担。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专业的医学原因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中风的几率。
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生活节奏突然慢下来,变得不适应,情绪波动也容易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不少老人有“省钱”的习惯,舍不得做体检,觉得自己“能吃能睡就没病”。
可是体检这种东西,真的不能等,特别是脑血管方面的检查,如颈动脉彩超、脑部MRI、动态心电图,这些查起来并不麻烦,但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斑块、一段心律不齐,如果早一点发现,后续可能就能避免一次严重的脑梗或脑出血。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早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期,最后只能靠药物和康复去弥补。
说到底,中风这事,并不是“老了就一定会得”,而是有太多可控的因素没有被控制好。
65岁之后,确实是一个分水岭,身体各个系统都开始明显下降,特别是血管和心脏这两个关键系统,更需要重点关注。
但很多人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要没事,就没必要管。这种想法真的要不得。中风的可怕不仅仅是突发时的危及生命,更在于它带来的后遗症影响了整个人的生活质量。
有的人一旦中风,就再也无法正常说话、走路,家属也要承担长期照护的重担,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负担,更是心理上的煎熬。
如果能早点注意,及时体检、规律生活、控制好血压和心律,少吃盐、多喝水,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情,再加上家人的理解与陪伴,完全可以把风险降下来。健康真的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每一天的坚持与积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谭益冰.脑卒中风险人群中医体质特点与风险发展轨迹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2.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老年人中风能治好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