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0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不是热,只是手老是出汗,一紧张就更严重。”
“别人一握我的手都吓一跳:怎么这么湿?”
近日,后台收到不少粉丝留言,说自己手心总是出汗,一查却没有甲亢、糖尿病,也不发烧,体温一切正常。
那么,这种莫名其妙的出汗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身体虚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常见却被忽视的“小毛病”。
手心总出汗,是一种“虚症”信号中医有句话叫:“汗为心之液”,意思是说出汗和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
人在紧张、焦虑、压力大时,交感神经被调动,汗腺活跃,容易导致手心发湿。长期如此,会耗伤心阴、心气,进而出现心悸、乏力、失眠等问题。
如果你经常手心冒汗,同时还伴有以下几个表现,那就要警惕体虚了:
· 一紧张就出汗,甚至手发抖;
· 经常疲惫、犯困、提不起精神;
· 睡眠浅,容易醒;
· 心慌、胸闷,稍微运动就喘不上气。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解释,这类表现在中医中多属于心脾两虚、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西医怎么看“手心爱出汗”?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手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汗腺分泌异常活跃。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 原发性手汗症:最常见,起因多为遗传或体质敏感,一般在青春期前后加重。
· 继发性手汗症: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等疾病有关。
但如果你体检都正常,血糖、甲功、激素水平都没问题,那大概率属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虚”。
这类人群,多为久坐、久劳、久思、久病之后导致的气血亏虚。特别是年轻女性,熬夜多、饮食不规律,更容易中招。
出汗其实是“泄”,泄得多了就虚了在中医看来,汗是津液,汗出太多,会伤气、伤阴、伤阳——
· 出汗多的人,常常气虚,表现为一动就累,说话没力气;
· 汗液丢失,容易导致阴虚,出现口干舌燥、心烦易怒;
· 汗出不止还会耗阳,特别是夜间盗汗,说明阳气外泄,身体守不住了。
所以,不是出汗就是排毒,有时候,是身体在“漏气”!
如果你的手心经常出汗,别急着吃药,先从调理气血入手。
中医讲:“气行则血行”,养气养血,手汗自然也就少了。
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的动作:太极起势式,也叫“云手起势”。
这个动作源自太极拳的开篇动作,简单易学,适合任何年龄段人群练习。
1.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2. 吸气时,两臂缓缓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
3. 呼气时,双臂下落,如流水般柔和;
4. 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每次练5分钟,每天2~3次。
这个动作的关键是调气、养神、活血,它能有效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安神、疏肝、健脾、补气,对缓解手汗症状非常有帮助。
第一,别再熬夜了。熬夜最伤心阴和气血,长期晚睡的人,身体更容易“泄气”,手汗也更频繁。
第二,远离冷饮、寒食。中医讲“寒主收引”,寒凉食物让阳气郁滞,气机不畅,汗液就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导致“虚汗”。
第三,适当补气养血。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黄芪、红枣、党参、桂圆等食材,煮粥或炖汤,有助于补气养血、固表止汗。
例如:黄芪红枣鸡汤,每周来上一碗,温补而不燥,是调理体虚出汗的经典食疗方。
别忽视“小毛病”,它可能是大病的前奏你以为的“手心出汗”,也许只是身体虚弱的一个小信号。但如果忽视它,背后可能是更深层的气血失调、神经系统紊乱。
尤其是当你出现夜间盗汗、心悸胸闷、情绪波动大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身体不是机器,它总会以各种方式告诉你:“我累了。”
手心爱出汗,不是你体质特别“湿热”,很可能是气血不足、心阴亏虚在作怪。
别再一味止汗了,关键是把身体调回来。
每天花10分钟,练一练“太极起势”,让身体慢慢回暖,阳气回升,心神安定,汗也就自然而然少了。
调身先调气,养气先养心。
参考文献:[1]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2]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访谈,2023年健康时报[3]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7期,关于气阴两虚型手汗症的调理研究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手心出汗该怎么治疗(手心爱冒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