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年纪大了,记性差了。”
“话到嘴边怎么就想不起来了?”
“昨天的事,今天就忘光了。”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以前总觉得健忘是小事,可现在越来越多研究指出,记忆力下降,可能是大脑衰老或病变的信号。而令人欣慰的是,一样东西,吃对了,竟然能对抗这一过程——鱼肉。
“吃鱼能变聪明”,这句老话终于被科学坐实了。
2025年3月,《中国神经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的研究,团队对全国6个城市、共计4826名中老年人进行了为期6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至少吃2次鱼的人,认知能力评分显著高于不吃鱼者,其中记忆力平均提升了45%。
这不是孤例。早在2023年,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也在一项干预试验中发现,摄入富含DHA和EPA的鱼类食物,能够改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脑区功能连接,减缓记忆衰退。
这两项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结论:鱼肉,确实是大脑的“保护伞”。
那鱼到底“养脑”在哪?答案就在它富含的几种关键营养素。
第一个是我们熟知的DHA,也被称为“脑黄金”。这是大脑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脑脂肪酸的40%。它就像润滑油,能让神经信号传递更顺畅。
紧随其后的是EPA,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ω-3脂肪酸。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慢性炎症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罪魁祸首之一,而EPA能够有效降低脑部炎症水平,间接保护记忆力。
此外,鱼肉中的磷脂、维生素D、蛋白质,也都对维持神经系统功能、提升脑供血供氧能力起到了支持作用。
简单来说,吃鱼,就像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保养”。
不过,鱼虽好,不是每条鱼的“脑补”功效都一样。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ω-3脂肪酸含量排名,以下三种鱼是补脑的“天花板”选手:
1. 三文鱼:DHA含量冠军
每100克三文鱼中,DHA含量高达1200毫克。这在所有常见鱼类中排名第一。而且三文鱼的脂肪结构稳定,不易氧化,适合蒸、煎、烤等多种做法。它还有个优势——腥味轻,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2. 秋刀鱼:性价比之王
秋刀鱼虽小,但EPA、DHA含量不输大鱼,且价格亲民。每100克秋刀鱼中ω-3脂肪酸含量超过1000毫克。日常多吃几次,也能稳定补充大脑营养。
3. 沙丁鱼:天然抗炎剂
沙丁鱼富含EPA,是天然的“抗炎剂”。常吃沙丁鱼的人群,认知退化速度显著慢于普通人群。而且沙丁鱼体型小、生长周期短,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更适合频繁食用。
吃对也要吃“对”,鱼肉怎么吃才最护脑?虽然鱼的种类选对了,但吃法也尤为关键。如果一顿鱼吃得不对,营养反而打了折扣。
1. 避免油炸:高温油炸会破坏DHA和EPA结构,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推荐水煮、清蒸、炖煮等低温烹饪方式。
2. 控制频率:每周吃2-3次鱼最合适。吃太少补不上,吃太多反而可能摄入重金属或胆固醇过高。
3. 注意搭配:鱼肉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如西兰花、彩椒),可以促进脂肪酸吸收,还能中和可能存在的氧化物。
哪些人更该把鱼吃起来?医生提醒这3类人群别忽视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急需”吃鱼,以下三类人群,更应该将鱼肉列入每周食谱。
1. 中老年人:45岁后,大脑开始“自然退化”。此时补充DHA、EPA能有效减缓记忆力下降,延缓老年痴呆风险。
2. 长期用脑人群:如教师、程序员、学生等,精神压力大、脑力消耗多,适当增加鱼类摄入有助于提升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3. 有家族遗传史者:如家中有痴呆病史的人,早期干预尤为重要。研究指出,ω-3脂肪酸摄入越早,神经保护作用越强。
当然,鱼肉不是灵丹妙药,不能指望它“吃一次就变聪明”。但在众多改善记忆的方法中,调饮食、吃对鱼,是最可行、最安全、最划算的方式之一。
别等到“糊涂”了才后悔。从今天起,每周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几顿鱼餐,可能就是我们守护大脑、延缓衰老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1]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DHA摄入与中老年认知功能的6年随访研究》,《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25年3月刊。[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ω-3脂肪酸对轻度认知障碍脑连接的干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40卷。[3]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增强记忆力吃什么好(鱼肉保护大脑再实锤新研究这3种鱼)》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