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立秋一过,街头巷尾的糖炒栗子摊就开始飘香。外壳焦脆,内里绵软,一口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可对不少糖尿病患者来说,眼看板栗上架,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这么甜,能不能吃?吃多少才安全?
不少人觉得,板栗是“坚果”,糖分肯定少,其实这个理解很容易让人“踩坑”。别看板栗名字里有个“栗”,它的营养组成更接近主食类,尤其是碳水含量,不可小看。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克熟板栗(炒制)含有约41.7克碳水化合物,热量在210千卡左右。
这个数值,和一碗米饭相差不远。哪怕只是几颗板栗,也可能悄悄“偷走”一天中本就不多的控糖空间。
不少糖尿病患者没意识到这一点,把板栗当成零食甚至“坚果替代品”,结果血糖飙升,自己还一头雾水。
掌握吃法、控制量也能成为友军板栗不是坚果,更像土豆。虽然名字听起来和核桃、腰果一个“系统”,但板栗的营养结构更贴近薯类或谷类。它脂肪含量很低,蛋白质也不高,但淀粉含量却不低。
这意味着什么?把板栗当做坚果吃,那和直接吃土豆泥、吃红薯一个道理,碳水量直接上去不说,升糖速度也会加快。
很多人习惯在饭后“来几颗”,其实等于在正餐基础上又加了一份主食。对于需要精准控糖的患者来说,这种“饭后甜点”无疑是血糖控制的大敌。
一天吃几颗,不止看手感,还得看总碳水。有糖尿病的朋友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我今天吃了几颗板栗,会不会高血糖?”
答案其实很简单:关键不在“几颗”,而在“总量”和“搭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摄入应控制在总热量的50%到60%之间,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而板栗属于高碳水类食物,在这其中占的“配额”可不小。一般来说,4~5颗中等大小的熟板栗(约50克),就相当于一两米饭。
当天主食没有减少,那这几颗板栗就等于“超标”。真想吃,最好把主食做等量替换,比如吃了板栗,就少吃点饭、面或者馒头,而不是在原有饮食外再加一份。
单吃不如搭配吃,升糖速度差很大。板栗本身的血糖生成指数(GI)不算高,但单独吃或者在空腹状态下大量吃,还是会升高血糖。
这时候就体现出“搭配吃”的重要性。板栗+蛋白质+膳食纤维,是比较理想的组合。
比如:把几颗板栗加入鸡胸肉炒菜、或搭配豆腐、蘑菇等一起煮汤,不仅口感丰富,还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而只是单独吃板栗,在饭后当“甜点”,那它的升糖“破坏力”就会加倍。
糖友吃板栗,时间点也很重要。不少人选择在正餐后吃点板栗“解馋”,但这种做法,其实更容易把血糖推向高峰。
饭后1到2小时,是血糖的一个“高原期”,若这时再补充高碳水的食物,相当于雪上加霜。
实在想吃,建议选择两餐之间的小饿时段,比如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做为加餐的一部分,并控制在4~5颗以内。
吃完后可以适当活动,比如散步15~30分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
糖友不是不能吃,而是要“会”吃。控制血糖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学会“合理分配”。
板栗的营养价值其实不错,富含钾、镁、维生素C、维生素B1等,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一定好处。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它的“碳水身份”比它的“营养标签”更需要关注。已经吃了板栗,那就主动减少当天其他高碳水食物的摄入,比如少吃半碗米饭、少喝一杯奶茶、少来一块蛋糕。
这种“互换原则”,是糖尿病日常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食物的同时,不至于陷入血糖的“过山车”。
结语不少长期控糖做得好的人,其实并不是不吃好吃的,是吃得更聪明、更有章法。:“糖友吃板栗,不是看嘴馋不馋,而是看会不会‘算账’。”
算的是热量、是碳水、是一天的“饮食预算”。只要这笔账算得清楚,一年一度的板栗季,也能吃得心安理得。
糖尿病患者面对街边香喷喷的糖炒栗子,别急着拒绝,也别直接开吃。先问问自己:今天主食吃了多少?运动做了没有?这几颗栗子,我准备怎么“安排”?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解读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881-900.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糖尿病人可以吃板栗吗(板栗已经上市医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吃栗子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