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不是“小伤口”,而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疽,严重时可能面临截肢风险。做好日常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概率,这不仅是“护脚”,更是守护生活质量。
一、先搞懂风险:两类问题最致命
糖尿病足的风险核心来自“双重损伤”,护理前必须先明确根源:
• 神经病变:脚的“感知力”下降,像热水袋烫伤、鞋子磨破、小石子硌脚这类小事,可能完全没感觉,伤口悄悄恶化;
• 血管病变:脚部血管变窄、供血不足,哪怕是小伤口,也难愈合,很容易引发感染。
二、日常护理:5个关键动作,比吃药还重要
护理不用复杂,关键在“每天坚持”,重点做好这5件事:
1. 每天“查脚”:不放过任何小异常
这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每天睡前花1分钟,对着镜子(或让家人帮忙)检查双脚,重点看:
• 有没有红肿、破皮、水泡、鸡眼、灰指甲;
• 脚趾缝里有没有脱皮、渗液(容易藏细菌);
• 摸一摸双脚温度:如果一只脚凉、一只脚热,可能是血管堵了,要及时就医。
2. 正确“洗 foot”:水温、擦干是关键
• 水温别超过37℃:糖尿病患者脚的“温度感知”差,用手试水温(别用脚试),避免烫伤;
• 时间别太长:5-10分钟就够,别泡脚(会让皮肤变软、易破);
• 擦干要彻底:尤其是脚趾缝,用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别用力擦),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真菌。
3. 护脚“细节”:鞋袜、润肤别偷懒
• 穿鞋先“检查”:每次穿鞋前,倒一倒、摸一摸,避免里面有石子、线头硌脚;选宽松、透气、鞋底软的鞋子(比如运动鞋),别穿高跟鞋、露趾鞋;
• 袜子选“纯棉”:穿浅色、无松紧带的纯棉袜,每天换一次;别穿破洞袜子,避免摩擦伤口;
• 润肤别“涂缝”:如果脚干、脱皮,涂无香味的润肤霜(比如凡士林),但脚趾缝别涂(会让缝里变潮,引发感染)。
4. 伤口“处理”:小伤口也别自己瞎弄
哪怕是一个小擦伤、小水泡,也别用碘酒、酒精乱涂,更别自己挑水泡!正确做法是:
• 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
• 用无菌纱布轻轻盖住(别包太紧,避免压到伤口);
• 每天换一次纱布,如果伤口发红、流脓、疼得厉害,24小时内必须就医(糖尿病伤口恶化快,别拖延)。
5. 控制“血糖”:根源上减少风险
所有足部护理,都要建立在“血糖稳定”的基础上:
• 按时吃药、打胰岛素,别随便停药;
• 少吃高糖、高油食物,多吃蔬菜、杂粮;
• 每天监测血糖,把血糖控制在医生建议的范围(一般空腹4.4-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
三、关键提醒: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别等脚疼得走不了路才就医,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看“内分泌科”或“足病专科”:
• 脚有伤口,3天没愈合,反而发红、流脓;
• 脚突然变紫、变凉,摸不到脚趾的脉搏;
• 脚麻、疼得厉害,影响走路;
• 脚趾发黑、发臭(可能是坏疽,别拖延)。
糖尿病足的护理,核心是“预防”——每天多花10分钟关注双脚,比出问题后治疗简单得多。记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脚下无小事”,守住双脚,就是守住正常生活的底气。#秋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2025#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糖尿病足的护理有哪些?(糖尿病足护理做好这5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